上院沧桑100年

时间:2014.09.24 来源:EMBA办公室

老交大的上院位于今新上院原址上,正南面对大草地( 现为中央绿地 ),东与中院相邻。它从 1900 年建成起,到 1953 年被新上院取代,在交大校园内经历了 50 多年的风雨,一直是交大标志性建筑。

何谓“上院”? 1896 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分设外院(后改为附属小学堂)、中院(中学)、上院(大学)。南洋公学以培养拔尖的国家栋梁之材视为兴学树人的唯一目标。他将公学最高办学层次命名为“上院”,并立即筹划建造上院的“硬件”设施。1900 年上院大楼落成。

原应将中院头班中的学生升入上院,可是,刚刚当上公学总理的劳乃宣即给督办盛宣怀写上了个报告,提出开办上院经费浩繁,“诚恐因陋就简,贻误学者”;而中院头班只有七名学生,二班、三班又水平不够,“若未能按年递升,上院将形同虚设。”他建议“缓办”上院。其实南洋公学在初建之时,经费每年由招商轮船、电报两局集捐资助,建造中院化了 49926 两银元,建造上院几乎翻了一番,达 82908 两银元。仔细核算公学头几年经费收支清单,办上院的费用还是拿得出的。关键问题在于生源的不足。盛宣怀看后同意暂时缓办上院,同时决定将中院头班同学直送英美留学。其实这比办上院花费更大。

上院缓办,但上院建筑可是造好了。此时,北方发生了义和团之乱,北洋大学学生星散,铁路四班和预科班二十几个人来到了上海,于是在上院大楼为他们办了个铁路班。此后,上院的房屋先后办了一些专业训练班,如商务班等。同时作为学校行政用房。

1905 年公学改校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 年设立商务专科,同时开设铁路工程班。上院大楼就成为这些专业的教学与学生生活场所。

上院大楼建成于 1900 年。由监院美国人福开森设计,为英伦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建筑。它是一幢砖造三层楼房,建有拱券长外廊,外墙饰以断山花和法国券式门窗。正面长 60 米,后有楼房三幢相接,形如“山”字,每幢深约30 米,建筑面积 6500 平方米。当时“上院中院两大楼建成后,在上海各校中称为最伟大之建筑。”与中院不同的是,大概为了突出上院作为当时高等教育圣地的地位,上院增加了一些装饰和不太“朴实”的做法。其前面围着一个半圆形花坛,中央树立一根旗杆,常飘扬着五色国旗或蓝黄色校旗,灿烂而壮观。顶上还有一座非常醒目的四方形钟楼,与 1891 年兴建的上海海关大楼的钟楼相似。内有直径 6 尺的大时钟一座,它按时鸣钟,声闻数里,为沪西一带唯一的标准钟。当时有诗描绘上院 :

钟楼矗立广场空,气势长怀创始功。
曲径浅园欣漫步,明窗绛蜡助专攻。
典型尤仰规模远,忧国还留朴实风。
双树何年成荫益,相期共勉采山铜。

底楼中央是可以容纳 500 人的大礼堂,1927 年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而改名为文治堂。上方还有一个月楼,能容纳 100 - 200 人,有时作为奏军乐的地方。每有重要庆典和集会时,全体师生高唱国歌和校歌,声音响彻礼堂,一展南洋人的精神风貌。一楼东首是办公室,有校长室、教务长室、庶务室、会计室、中文案处、典籍处。东首尽处是一间可以容纳 400 人用餐的食堂,后面是厨房和浴室。西首有两间很大的会客室和学生会办事室。西北部起初辟有格致(物理)室,内置科学设备,如理化仪器、博物标本等,供学生实验之用。上世纪 30 年代前后,科学学院和管理学院院长室、中外文学系主任室等均设在此层。二楼主要是教室,还有学监室。南洋公学时,每班人数一般以 30 为限,上院教室全都按 30 人为数来隔断。但是建筑设计者福开森预见到学校的变化,结构都是按大开间设计的。果然,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二楼的教室也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大的改为可容纳 70 多人,小的缩至 20人。还增设、扩充了物理实验室,增加一个报刊阅览室,每天有多种日报供学生课间阅读。到了交通大学时期,二楼还新辟了会计教室、统计实验室,机械科、电机科科长办公室也在此挂牌。有一间物理教室能容纳三四百人,室内装置完备,可以供授课时演示各种实验,亦可以作为名人演讲或做学术报告的场所。物理教室旁有两大间实验室和一间仪器储藏室,可进行有关力、热、电、光、声方面的各种实验。三楼布置为教职员和学生宿舍,初建时条件尚可。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岁月的流逝,根据学校年级越高,宿舍越好的老规矩,上院三楼逐渐“沦”为低年级学生的宿舍。最大的房间朝南,面向大操场,每间能住 7、8 人,小的能住 2、3 人,总共可供约 300 人住宿。此外,上院和中院之间有一个连廊,成为学校公告栏放置的地方。

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历史来看,一百年前大礼堂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在平面上允许大规模的人流集散,中间又不允许有柱子的遮挡,在结构上需要很大的梁来支撑大的空间。学校大礼堂作为全校集合之所,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南洋公学大礼堂的讲学之风更是声誉发展铁路、公路交通对于振兴我国实业和巩固国防的重要性,演说历时 2 个多小时。1919 年,他再次到交大发表演讲。1922 年 4 月 21 日,学生会邀请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在上院大礼堂演讲《宗教问题》。1926 年 3 月 12日在上院大礼堂举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纪念会,郭沫若在此发表演说《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那时,海内外许多著名学者、专家、名流在上院大礼堂讲演。老校长唐文治几乎每星期日在此讲授《周易》、《诗书》、《孝经》、《论孟》等国学。

上院大礼堂也是交大校园文化的活动中心,放电影、茶话会、毕业典礼、校庆纪念、各种年会、各式辩论、募捐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1933 年 4 月 9 日的《交大三日刊》描述了校庆 37 周年的情景 :“会场系在本校文治堂,全场满张旗帜,讲坛壁上悬有校训‘精勤敦笃果毅忠恕’ 八字,桌上列置银质银杯奖旗奖状等物,金壁辉煌,极具壮观。”1936 年 4 月 11 日《交大三日刊》记录了校庆 40周年音乐大会的盛况 :“本校管弦乐队……为表示庆祝及娱乐来宾起见,于本月八日下午七时半在上院文治堂开音乐大会。钟鸣七下,文治堂中已告客满,人山人海,为文治堂中空前未有之现象。七时半开会,由何队长致开会辞,继即开始表演。首由该队全体队员合奏党歌,庄严伟大,听众均肃立致敬。继之又合奏一曲,乐声铿锵,令人兴奋。旋为个人表演,有孙葆堂夫人之钢琴独奏,华美熙君毛楚恩君之小提琴独奏,郎毓秀女士、应尚能先生之独唱,叶怀德先生之长笛独奏,一时珠玉并呈,美不胜收。”

1917 年 4 月 26 日至 28 日,学校借校庆之际举办面向社会的劝工展览会,其中成绩实物展放在上院二楼的12 间陈列室,分物理、电机、土木、体育等 8 个方面内容,包括学生作业、图表、试验报告、自制火车模型等,物理试验室内展出电报、无线电、水银弧灯光等新式发明。开放三个半天,吸引了将近 1 万多观众,盛况空前。北洋政府军政要员来电致贺或派代表前来参观,在沪海军司令萨镇冰天天都来。

1933 年 3 月 30 日—4 月 8 日为纪念学校成立 37 周年,学校又举行大型工业及铁道展览会。分工业展览、铁道展览、路市展览和本校成绩四大部分,其中铁道展览和路市展览就放在上院一楼进行。这次展览吸引 240 多家厂商前来参展,其中欧美各国 100 多厂家送来展品。数万中外来宾前来参观。国民政府及铁道、教育、实业三部都派代表参加。

1934 年 3 月 9 日晚,校长黎照寰邀请国民党政府要人陈立夫在上院演讲《力学》,前去听讲的师生 400 余人。陈立夫当时所讲的力学并非物理上的力学,而是精神上的力学,他对于大学之道,发挥无遗,庄谐并出,精辟渊博。演讲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上院还是充满浪漫风情的。她的前面原是大操场,后操场移至校园西部,这里改为芳草如茵的大草坪。一到夏天,赤日西坠,凉风微拂,同学们浴罢饭后,三五成群地团坐着,谈天乘凉。从上院三楼俯瞰,像是一块翠绿的绒毯,绣着团团的白花,好一幅天然图画。

在那火红的革命岁月中,上院还是孕育爱国主义的摇篮和锻炼青年的革命熔炉。

五卅运动中,交大学生作为游行队伍的第一总队,站在反帝示威游行的最前列。年仅 17 岁的附中同学陈虞钦遭到英国巡捕的枪杀,全体师生在大礼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同学们围着棺柩哭成一片,心中燃起对帝国主义的满腔仇恨。

“九一八”事变后,学生们组织了义勇军,准备奔赴沙场,义勇军学生全部搬入上院三楼住宿。那段时间,晨光微曦,便见他们一身戎装,在操场上摸爬滚打,进行军训。

1947 - 1949 年解放战争时期,上院内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上院西南角的 114 教室是最富有革命传统的地方。它曾是知行社交谊室,曹炎、穆汉祥等把这里布置成明亮温暖的家,内有桥牌、棋类和各类书刊。素不相识的同学在这里结为莫逆之交,在这里能看到秘密出版的《文萃》、《民主》、《周报》以及香港的《群众》、《华商报》等进步报刊。114 教室内曾多次召开系科代表大会和座谈会。1947 年交大学生准备开火车去南京请愿护校前夕,陈石英、裘维裕、钟兆琳、李泰云、郑太仆等教授都来到这里看望同学们。1947 年 5 月 25 日晚,国民党政府徐汇警察局长率领特务打手,围攻正在这里召开的系科代表大会,学生代表们英勇应对,在闻讯赶来的同学相助下,把警察特务打手团团围住,迫使他们不敢动手,退出学校。

文治堂,交大学生在这里召开系科代表大会,进行大辩论,策划罢课请愿,选举学生自治会 ;在这里组成一支支交大宣传队、劝募队走向社会 ;在这里还接待兄弟院校同学来休整,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上院大礼堂有间极小的房间,在这里,同学们用钢板刻写毛泽东重要论著《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并在进步同学中传阅。1948 年春,震动全校的解放区战友通信《远方来鸿》也是在这里写成大字报和刻钢板油印出版的。

330 室是朝东的一间男生宿舍。这里住着几位志同道合、热情奔放的战友,他们都是知行社、山茶社的主要骨干。多少次进步社团骨干议事和学运酝酿讨论活动在这里秘密地进行。

那座神秘的钟楼自 30 年代拆除大钟后,外表只是一个能看不能动的假面,里面却是别有一番天地。同学们将它变成一个可以容纳 20 个座位的秘密小教室。知行社成员中有不少是学电的行家里手,他们自己学会装扩音器和收音机。1947 年秋冬,得知解放区急需一批电台,他们就在这里装配出一批批简易电台,秘密送往解放区,直接支援了解放战争。许多秘密文件也在这里抄写,包括用香烟锡纸的衬纸以米粒大小的字体抄写《远方来鸿》复制件。

上院,这幢在交大徐汇校园内矗立了 50 多年的老建筑,终究抵挡不住岁月风霜的侵袭。1953 年,建筑保险公司对上院早就不肯续保,又因其屋架墙壁倾斜严重,学校报经教育部同意,决定拆除并在原址重建。

新建的上院就叫新上院。由上海市建工局设计室设计,上海市建工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它们都是当年上海最有权威的设计和施工机构。新上院建筑总面积为 9746平方米,比老上院增加 3200 平方米,三层变成了四层楼房。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造价人民币 1482000 元。解放初,这可是大型建筑。前面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四层为教室,后部有五间阶梯大教室和一间大型活动室。新上院内也发生了很多故事,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