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学泽 :聊与梅花分夜永——读《燃灯者》一书有感
时间:2014.09.24 来源:EMBA办公室虞学泽 上海长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EMBA06 春季 1 班
三月已过,春天却还在路上。阴晦,阴雨,阴冷,人也变得阴悒。不由地想起范仲淹名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山岳潜形,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然而,寒夜里有温暖,薄暮中有灯光。看完赵越胜的《燃灯者》,颇有“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之感,如“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回忆文章看得不少,但如此富有文学性、思想性、写实性与历史性的,不多见。
一代大师风骨犹在,一段师生情谊永存,两代学人精神相续。赵越胜用朴实而感人的文字,讲述了与北大老师周辅成相知相交的故事。周乃伦理学奠基人、普世价值的倡导者,赵当时仅是一名青年工人,在禁锢的七十年代,周既是师长,又是知己,指引和支持着作者穿越黑暗,奔向光明。
老师周辅成作为精神标杆,在政治漩涡中尝尽寂寞却并不沉默。所以“因故”退休,乃至辞世后北大校方竟无一人出席追悼会。相对于季羡林、任继愈谢世后的门庭若市,作者说得极为精彩 :“邦有道,先生闻鸡起舞 ;邦无道,先生鹤衣散影。”
本书共两篇。第一篇《辅成先生》,6 万字长文,每一个字里都渗透着孤独而高贵的精神与心灵。三十年师生情谊,读来如亲临教诲,一言一行,历历在目。那沉潜得直抵心灵的文字,在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慑之下,我倒更愿意作者多写一点、写长一点。
第二篇《聊与梅花分夜永》,让世人深刻地了解了被遮蔽了的周辅成的治学为人,让我们于历史的尘埃之下看到了一位心灵孤独而高贵的伦理学大师。此书不仅展示了周辅成身处黑暗之下如何“鹤衣散影”的高贵姿态,更为当今不学无术的学术界树立了一座不可磨灭的精神丰碑。
周先生的教学方式可谓特别,没有照本宣科,没有灌输填鸭,没有死记硬背,而是开书单、点拨、聊天、辩论、领悟,让年少气盛的赵越胜,一步一步地趋近西方哲学最精义的核心,穿行于哲学的殿堂之中,随风潜入夜般地濡染着作者的心灵与精神,塑造着作者治学与为人的高贵姿态。
更为可贵的是,师生两人在学术之下,还不断地塑造着各自的人格与心灵,这种关系超越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真乃 “臭味相投,便称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此二人这般身处学统断裂时代而又心灵相续的知己?这份知己之情,焠炼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也焠炼了我们的心灵世界。
本书文字朴素,却字字真情,处处让我们想起朱自清的父亲在爬月台时的背影:“身体微向左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不仅如此,书中大篇幅地展示了周辅成的学术关怀与理念,并对历史对时代对社会作了深刻的反思,让我们领悟了周辅成对人道主义与人之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因是哲学家写哲学家,所以本书思想性极强,哲思妙想俯拾皆是。如“一等天才搞文学,把哲学讲透了,像莎士比亚。二等天才直接搞哲学,像康德年轻时也作诗,做不成只得回到概念里。三等天才写小说,像福楼拜。我们这些读书人至多是人才,若不用功,就是蠢材。”
又如 :“我在学哭,也在学笑,但都学得不好。我羡慕莎士比亚对福斯塔夫的笑,羡慕蒙娜丽莎超善恶的笑,也向往托尔斯泰听完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和读完法国波埃西《自愿奴役论》后的哭,但怎么也学不到。不过我仍要哭笑。”
“我们探讨德行是什么,不是为了求知识,而是要成为善人,否则探讨全无意义。”;“士生于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人在烈日刺激下,总是不敢抬头看一看太阳,但一到夜间,推开窗户,放开眼目看月亮看星星,这是面对面的欣赏,面对面的倾吐,这是何等畅快 !”
“仅仅生命与财产并不能构成神圣人权。必须以人格为根基。须知动物也有生命有生存,但不能因此作为权利,必须是有人格的人为其理想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始有价值的意义。”;“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读书人本有的自由风范磨灭殆尽,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我以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伦理学,首先不是把仁或爱讲清楚,而要先把公正或义讲清楚。爱而不公正比没有爱更可怕可恨。”;“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大人物只关心自己的小事情,而小人物的大事情却没人管,一个社会缺乏正义,必定要出问题。”
作者最后用了老师的语言总结了老师的一生 :“他好似月夜里的一颗孤星,并不被睡着的人看见,但却为那些整夜不能入睡的人透过明窗发现 ---- 它是何等清明何等安详令人遐想 ! 人为什么非在烈日阳光下才算生活呢?为什么半夜里天空中寂静蹒跚而行就不算一种良好的生活呢?”
而作者自己则总结道 :“我从未经历过这样一种精神上的冒险,也从未意识到我们根本就是奴隶。更没有想过这奴隶地位是我们每日欣然乐在其中的。然而清醒的灵魂总是守候着,只要有人守候,就拥有破晓的可能。怕就怕我们都沉睡了。守候于幽夜是一种幸福,正如西西弗斯是幸福的一样。”
本书在悲壮凄美的文字之下,同时展现了周辅成与赵越胜二位先生的学者之心、君子之气。一种谦恭为怀、淳厚为学的精神标杆,于当今这个学统断裂的光怪陆离之时代,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却又多么地让人心生羡慕。此书读来,便是一场心灵震荡。
薪火不绝,地火不息,作者在悲壮地为我们叙述着与师交流的心迹之时,也为我们传达着一份反思、理想与追求。尽管每个时代都有荒谬绝伦的凛冽寒风,但终有智慧、学识与精神,高贵地屹立于时代的漩涡之中,为后世之人通浚阻塞,唤醒着那个时代或者下一个时代的青年。
作者自己说 :“燃灯者在佛家是指片语可开悟人的觉者。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皆可为燃灯者。辅成先生,不用说就是这样的燃灯者,而且是燃巨烛之人 .”对作者而言,周先生是燃灯者,而对于本书的广大读者,作者自己又何尝不是燃灯者?我们的路因之不会灰暗,而两把巨烛也永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