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陈亚民教授专访
时间:2014.12.03 来源:EMBA办公室《同窗》:首先想请您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研究领域。
陈亚民 :我的研究领域主要以会计为基础,扩展之后主要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包括财务管理、资本运作、信用评级等方面。
会计真正的春天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而我国资本市场又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所以更能体会这个方面。企业有两大战场,一个战场是产品,要通过产品设计来迎合市场需求 ;资本市场的建立则为企业开辟了另一个战场,包括融资、并购、扩展,所以企业实际上是两条腿走路。所谓市场经济,从宏观层面来讲主要是指资本市场,从微观领域来讲两个都有,一个是产品,一个是资本市场,我更多是从企业角度研究资本市场。刚刚出版了一本《战略财务管理》,从战略角度重新归纳了财务管理的整个体系和整个思路,看财务管理如何为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它在其中所起的独特作用,也是把这些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系统综合起来。
《同窗》:您能简单分析一下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动态吗?如何看待阿里巴巴上市这样一个事件之后的趋势?
陈亚民 :中国的资本市场严格说来不成熟。它建立于 1992年,前十年主要完成的是建立整个规范体系和秩序,从无到有,经历了很多挫折,很多失败,但大体搭起了一个框架,一个体系。第二个十年我们利用资本市场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比如三大航空公司、五大国有银行、“三桶油”、五大发电公司等等,除了铁道部和国家电网,超大型国有企业目前全部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和上市。
2012 年开始,第三个十年的重头任务有哪些?一是改变中国证券市场的倒三角结构,资本市场会发生重大变革。此前我们集中精力上国有企业,变成大企业多小企业少这样一个很不合理的结构。因此目前重点在于小微企业如何融资,比如建立创业板、新三板、核准制计划改为注册制等,这样小企业就更容易通过资本市场获益。
第二个重大变革是并购高潮。我国正处在行业重组阶段,伴随着产业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个过程。中国企业并购起步于2000 年,而真正的并购浪潮从 2012 年开始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到今年 6 月 30 日为止,大型的有记录可查的中国并购案例大概在 1700 多件,这样的并购导致了企业规模的急剧增长。同时,产业结构从过去的制造型产业向互联网、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等运用过度,传统产业如果没有新技术、互联网的支持,将会很困难。这对所有企业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全新的机遇。
阿里巴巴上市,第一个趋势可能是中国资本市场理念的转型。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电商、第二大的互联网公司,但在中国上不了市,主要因为法人治理机构。马云的观点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把股东利益放在后面,这是中国和香港资本市场所不能接受的,其强调的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所以最后只能去美国。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这是一种新型的变化,我估计将来中国也会接受。中国最近已经推出了优先股,稍微有点接受的趋势。
第二个趋势,过去我们总认为大型互联网公司全是美国的,但最近几年发现中国也能成为互联网大国。中国新兴企业多、人口多、产业多,这就导致中国有很多优势条件。所以将来世界上的互联网大国就是中国和美国。美国有谷歌,中国就有百度 ;美国有 Facebook,中国就有腾讯 ;中国现在限制微软,就会出个这类公司 ;而电商阿里巴巴远远超过了亚马逊。
第三个趋势,传统的营销模式、生产模式离开了互联网可能就是死路,互联网已经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冲击,网上销售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网下,所以现在所有做终端消费品、工业产品的都要考虑跟电商结合,否则就活不下去了。这也逼着企业必须在管理方面、战略方面、思路方面考虑起来,不适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就走不下去了,所有企业将来的营销思路必须和互联网挂钩。
《同窗》:你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跟现在美欧比较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吗?
陈亚民 :中美差距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是监管思想和体系。美国监管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只要讲真话,不隐瞒,那就没有问题。而中国证监会往往要选择好的公司上市,坏的公司不能上市,标准由证监会判断,这就引起了很多黑洞、腐败、公关,导致了政府很被动,因为好的公司可能过几年也会变差。这个理念中国政府很落后,导致了中国是核准制,国外是注册制,但三到五年可以彻底解决。
第二,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结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美国资本市场公众公司大概有 2、3 万家,大公司最多只占 10%,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上面有三个全国性的大资本市场,如纳斯达克、纽交所、美国证券交易所 ;下面有五个地区性的,还有柜台交易四个层次,是一个很大的布局。而我们只有大的,深交所和上交所,下面没有很多支撑性、为小微企业服务的架构。所以下一步就会把整个结构建立起来,这方面的观念会逐渐改变,也会和国外趋同。
第三,投资人的理念和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国外认为炒股亏了,投资风险由自己承担。但中国是政府审批制,很多股民炒亏了就会上街游行,会去上访。我们的股民结构也不一样,散户多,而国外大多数是机构投资人。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人,控制散户,所以这个结构就发生了变化。
资本市场实际上已经渗入企业战略管理的方方面面。过去认为资本市场就是一个融资功能,现在每个企业各取所需,上市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做宣传做广告,以便将来招投标时有优势,大家更接受而已。这样对于企业,包括小微企业,已经在刚成立时就将它列入了整个计划和时间表。
《同窗》:在您看来 CFO 有哪些必修课?与 EMBA 学员的接触中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陈亚民 :中国 CFO 现在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低层次的财会人员供大于求,高层次的财会人员极其稀缺,主要原因在于从传统会计向资本市场会计转化过程中,原来的教学体系问题和有资本市场方面经验的人太少。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只有理论知识可能不解决问题,这里很多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提高,需要时间。你应该有基本理论指导,然后通过实践再积累经验这两方面相结合。
我希望把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上课用案例来解释原理和模型。刚开始给 EMBA 同学上课,所有人都像在听故事。而现在下课,所有同学都会围上来沟通,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每个人身边的事情,这几年变化特别明显。企业终究是以经济为主,大多数人对资本市场都不太熟悉,怎么办?第一、管理层要有这方面的理念和系统知识,第二、要充分利用中介机构。资本市场还是要用中介机构,靠自己做不行。越是高层越要懂,越是下面越不需要太知道,因为资本运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
《同窗》:您能简单跟我们分享一下自己的人生理念和兴趣爱好吗 ?
陈亚民 :我的人生理念是,即使上帝把真理摆在我面前,我也会靠自己去把整个过程推导出来。第二、我希望自己能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能对很多知识有亲身的认识,而不只是空洞的理论。我经常跟同学讲 :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我曾经经历的挫折,我希望我走过的弯路,你们能学习到不再重复走。
除了旅行,阅读也很多。最近又重新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三大宗教的起源读了一遍,同时我把阅读与旅游结合起来,比如伊斯兰教四大圣地,基督教的耶路撒冷,我都走过一次 ;玄奘之路差不多走过两遍 ;希腊文明、波斯文明,两河文明,米索不达尼亚文明,印加文明,玛雅文明等,我都考察了一下,如今已经走过了 100 多个国家。另外,我还和EMBA 学生一起在西藏资助建立了一家佛学院。
陈亚民简介
教授、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研究所所长、MPAcc项目主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专家、住建部中国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财经组组长,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多家大型企业集团顾问、数省市人民政府顾问。90年在人大当会计系主任,是人民大学第一个会计学博士,2000年加入交大,是一位典型的 “实战派”教授。
责任编辑:EMBA办公室 廖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