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戈壁行走汇聚的精英公益
时间:2014.12.04 来源:EMBA办公室季风书园接盘人、农村中小学“好校长”成长计划和支教“志愿者支持计划”负责人、交大 EMBA读书俱乐部会长……70 后的于淼有很多公益身份,但在过去的报道中,很少谈到他自身的创业经历。作为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创业者,为什么会在人生的巅峰阶段选择向一名公益人士转型,于淼的答案来自挑战极限的体验,来自对生活和后代的思考。
从企业家到公益者的转型
去年 3 月接手季风,按于淼的说法,目前书店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也实现了最基本的目标,也就是使经营走上正轨。搬迁过来一年多,季风书园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已经开始降低。于淼说,“我相信物极必反。书店的衰退到谷底,一定会有逆向的发展。” 他靠什么来承担经济压力?
于淼的另一个身份是某知名电子商务网站老板,以销售果蔬生鲜等餐桌健康食材为主。1996 年于淼创办了一家进口个人护理及化妆品代理公司,面向中高端消费群体在全国营销,主要渠道是百货商场和国际连锁超市。后来感觉“进场费”压迫太厉害,于是在 2006 年又创办了 B2C 电子商务网站,试水网络销售。可以说于淼的创业之路十分顺利,抢到了自己在中国进口贸易及网络购物迅猛发展中的第一桶金。
辛勤创业十年后,于淼的人生出现了新的内容。2006 年,在交大安泰就读 EMBA 时,于淼参加了第一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在风沙中,每天要走三四十公里,这种情况下队伍会拉得很远,往往就是一个人走七八个小时。在冷清的环境里、在戈壁苍茫中感觉到了个人的渺小,与内心走得更近。”于淼从此每年都会去参加走戈壁活动。在 2008 年 5 月发生汶川地震后,于淼和队友们在戈壁比赛中休息时,聊起了灾难中人的意识和能力决定了生存机会,大家平时的侥幸心理被打破了,深感人生只要有一次碰到这种灾难就无法挽回。于淼说,“戈友”们立志做有专业能力的救援者。于是组织了一个救援队,专门请中国国家地震救援队队员来培训。当年 6 月他们就作为志愿者进入汶川灾区运送物资。玉树地震时,他们这支救援队第一时间出发,飞到西宁,又连夜开了十几个小时的山路,成为最早到达现场的民间救援队之一。
2010 年在第五次参加“玄奘之路” 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时,于淼和“戈友”们创办了志愿支教队。就在比赛前,于淼为了给公司寻找一个对口帮扶的希望小学,和同事到贵州黔东南实地考察。由于当地撤点并校,许多学校分布距离很远,山区道路十分崎岖,开车也只能一路缓行,有的孩子上下学要走 4 个多小时山路。于淼在戈壁行走时,跟“玄奘之路”创始人曲向东、程雯以及其他队友们聊起来,得到积极响应,并很快拉起了一批支持者来做这个支教项目。就这样,每一次走戈壁总会给于淼带来更多思考,更多公益的想法和行动,并最终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2014 年,于淼又开始着手创办交大 EMBA 读书俱乐部。在他及其核心团队的大力推动下,EMBA 读书俱乐部从策划到成长,于今年四月完成两场完美首秀 :邀请王石先生来到安泰,成功举办“从古罗马读懂世界——《罗马人的故事》读书分享会”;隆重举办《乡村里的中国》记录电影首场内部点映,好评如潮。为进一步推动平台搭建,智慧分享,EMBA 读书俱乐部在精心筹备下,开始每月定期举办线下读书分享会,目前已成功举办六期,并发展出“心经学习”与“心雨诗社”两大支线组织,会员接近150 人次。
做一个专业的志愿者
参加商学院 EMBA 戈壁行走的多数是企业家和事业有成者,于淼说,精英的参与很重要,宣讲、捐钱、捐物都需要精英们的支持,因为他们有影响力、传播力,当人们在物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得到行动和财务的自由,自然而然地内心就会产生这种“做一点更有意义的事情”的动力,只要有人去发动一下,就会水到渠成。当然,的确有的企业家做公益带有秀的成分,但是更多的人本身就有这种公益情怀,一旦有机会,比如汶川地震后,大家就会通过捐款捐物等各种形式释放出来,平时往往被压抑在内心。
于淼把这种现象称为回归,他说 “回归文明和秩序。文明是跨种族跨国家的。公民意识的觉醒就包括这种对慈善公益的追求,这不是西方文明特有的。每个人都有做公益的想法,只是取决于是不是认真想做。”就像灾难需要专业的救援队,中国的公益事业需要专业的志愿者。戈壁滩上成立的志愿支教队,从一开始就向专业方向靠拢,成立了秘书处,请专职人员来负责日常事务。“他们是用全身心去投入这个事业,很了不起。”于淼评价说,“正是因为有专职公益人士,志愿者们网络连接才更加紧密。有一个坚实的核心,公益项目才有可持续滚动起来的基础。”2011 年,于淼作为创始发起人之一,正式在民政部注册成立了“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全力支持支教和救援项目。
公益事业需要社会关注
志愿支教队现在已经基本形成“好校长成长计划”和“志愿者支持”两个项目并行的稳定格局。其中“好校长”项目是资助农村山区中小学校长参加支教队精心策划组织的培训,每年一期,到现在办了四期已培训了近200 名校长。这些校长也要走上百公里戈壁,“校长课堂”帮其提升教育理念、领导力、管理能力等。于淼解释说,在培训内容设计上,主要考虑到校长是困难地区学校的负责人,培训一个好校长,就能带领一批好教师,做好一个学校的工作。除校长外,支教队还会组织学校的骨干教师参加“好教师培训计划”,最大程度上实现“上下同欲者胜”。
在另一个志愿者支教项目上,于淼团队也是实行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报名参加的志愿者,都要实行选拔和统一的培训,并结合走访跟踪支教实绩。课程上使用统一教材、进度有序,特别侧重于音乐、美术、自然、阅读等素质课程。为了保护孩子的心理感受,项目严格限制支教老师,以确保支教不是体验生活,而是心与心的相互影响。于淼说,相对闭塞地区的孩子接触外界信息后,正面和负面作用都会产生,但在专业的支教工作中,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最关键是要让孩子从支教志愿者身上感受到正面信息和爱的教育。
“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事业。”于淼指出,“对教育这一块的关注特别重要,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最强动力。乡村的孩子迫切需要这种关注。他们面临着严重的教育不平等,政府的关怀又不能全到点子上。虽然志愿者的力量很微弱,只能改变很小的地方,但是在现状下,与其指责和等待,不如身体力行,做一定比不做好。”
于 淼 坦 承 自 己 并 不 总 是 那 么 乐观,但是只有积极地做事才能走出悲观情绪和无力感。他说,很多人都有这种共识,就是人在物欲功利中往往会迷失,而对内心的认识越清醒,就越有一种想要回归理性、回归良知的愿望。人生路上会有各种不同的诱惑,外在的财富解决不了你内心的挣扎。也许人的成就与天赋机遇有关,但是恻隐之心、推己及人则是与生俱来的,这应该是一个正常社会的基本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