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雄 :《相逢 •送别》的五个华彩乐章

时间:2014.12.04 来源:EMBA办公室

一场电影(1983 年)

记得第一次听《送别》的时候是在电影院,那是 1983 年。那时候的我还在上小学,父亲在休息天带着我去看电影,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导演吴贻弓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 1960 年所写的自传体短篇小说改编的,讲的是她小学时候在北平的故事,具体的情节时至今日已经有些淡忘了,但自此却记住了贯穿其中的那首好听的歌曲,朗朗上口的歌词与旋律听了一遍就几乎记住了。父亲在当时似是跟我说过这首歌是李叔同写的,但却因不了解没怎么在意。

《城南旧事》开头是抱笙加竖琴的《送别》,之后每一段离别之后都有同主题音乐出现,影片离情别绪的营造和音乐所塑造的情境是分不开的。那青涩的离别感伤看上去很朦胧,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上。后来有机会拜读了原著,才发现其实林海音小说里的《送别》和电影里的《送别》歌词并不完全相同,林海音小说里的送别是这样的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一本画集(1989 年)

到初中某个暑假的时候,看到祖父常常在阁楼上画画,我在耳濡目染下开始不间断的临摹家中《护生画集》里的画,也渐渐的了解到了护生画集的画者是丰子恺,而题诗者(护生画集的第一集和第二集)是李叔同。对于丰子恺的关注源自于我的祖父胡治均,因为我祖父胡治均是丰子恺先生的关门弟子,所以家中关于丰子恺和李叔同的书籍也很多。

偶然从父亲口中知道我和我姐姐的名字也全由丰子恺先生所取,因此就凭添了一份亲近感,自己也主动翻阅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这才更深入的了解了李叔同与丰子恺的师徒渊源以及两位大师的生平故事。

说起丰子恺与李叔同的渊源也由音乐而起,贯穿一生。早在李叔同东渡日本求学前,李叔同就写过一首《祖国歌》传唱大江南北,当时还是孩童的丰子恺就很喜欢这首歌,直到 1914 年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见到了时任音乐和美术教师的李叔同才知道原来那首《祖国歌》是李叔同所写。而护生画集更是丰子恺始于 1927 年,终至 1973 年长达 46 年的对老师李叔同发心宏愿“世寿所许,定当遵嘱”的实现。1957 年丰子恺编撰《李叔同歌曲集》,内载李叔同歌曲 32 首,丰子恺还亲自为歌曲集配画了插图。

不太为人知晓的是,丰子恺曾经觉得《送别》的歌词由儿童唱起来太悲伤,因此重新填词并改歌名为《游春》,歌词如下 :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  
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  
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一部话剧(1995 年)

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出演过一个话剧《寝室的故事》,那是一部写大学生活的戏,从大学新生入学一直写到大学毕业,这部戏当时很成功,在上海市得过戏剧大奖,也曾经在上海各大高校巡演,记忆里还是售票演出一票难求的那种。我在这部戏里扮演的角色在戏的结尾用口琴吹奏出《送别》的旋律,渐行渐远,每到这个时候,台下即将毕业的同学很多都会流泪,我想这也是《送别》带给大家心灵上的共鸣吧。

我的大学时代也在我演出了一遍又一遍的《寝室的故事》,吹奏了一遍又一遍的《送别》后结束了,毕业晚会的时候我在台下看学弟学妹的演出,再次看到舞台上渐渐熄灭的灯光里,那个我原本也饰演过的角色,孤单的看着空空的寝室,独自吹奏起熟悉的《送别》的口琴声,不禁又想起了《城南旧事》主人公林英子在小学毕业的时候的感慨“这首歌每年都是我唱给别人听,今年轮到别人唱给我来听了”。

一个团体(2013 年)

2013 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产业投资俱乐部的一次工作会议前,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党委副书记田新民教授找到刘江贤和我,讨论 2014 年交大新年音乐会的筹备,谈到是否能在表演中增加安泰 EMBA 校友的合唱节目,由此谈到是否能成立一个长期的校友组织让校友能够在工作之余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因此,交大 EMBA 合唱团开始正式筹备的进程。

在交大 EMBA 合唱团的筹备过程中,合唱团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积极支持,大家都踊跃的参与,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合唱团就排练了《雪绒花》、《欢乐颂》、《让我如何不想她》、《月亮代表我的心》等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目,也参与了多次的演出,荣幸的携手风筝青少年交响乐团、匈牙利柯达伊爱乐乐团一起登上了新年音乐会的舞台。随着排练和演出的深入,合唱团的每个成员也都希望有一首属于自己的原创歌曲,联想到李叔同在 1901 年的时候就读的南洋公学正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而 2014 年又恰逢《送别》创作100 周年,如果能写一首歌向他致敬,那么就更有非凡的意义了,于是《相逢 • 送别》在 2013 年就开始初步构思。

一首歌曲(2014 年)

世事总是充满巧合,一首歌的诞生也是。李叔同创作《送别》,这源于 1905 年李叔同的日本求学之旅,他正是在日本第一次听到了日本的歌词作家犬童球溪根据美国人奥德维创作的《梦见家和母亲》填词创作的《旅愁》。《旅愁》刊于犬童球溪逝世后的 1907 年,此时正值李叔同在日本留学且又热衷于音乐,因此他对《旅愁》当有较深的印象。

李叔同是在 1915 年执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时候创作的《送别》,而此时丰子恺正是他的得意门生。《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1927 年 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作为国内各级学校音乐教材。这个版本被认为是《送别》最真实的原版,歌词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相逢 • 送别》最初创作时候的时候正好是我们 2010 届的从安泰正式毕业后的第一年,没有了每月固定四天的课程,同学间见面的机会也变少了许多自己常常回想匆匆而过的两年多同窗的时光,确实也很多记忆常常被唤起。《送别》的意境很好,但太过于惆怅感伤,不完全符合彼时的心境,所以在歌词和曲调的启承转合上加了很多轻快的情绪,以调和整首歌的走向,我最满意的就是那句高潮部分的歌词“可是我亲爱的朋友,不管我们多久没见,就像太阳月亮分别,才一分开就开始想念”。

《相逢 • 送别》在 2014 年 2 月完成了前期的词曲的创作和制作,在 2014 年 7 月完成了后期歌曲的录制和 MV 的制作,在 EMBA 合唱团的伙伴们的倾清演绎和同学老师的共同传播下,这首歌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也陆续在一些活动中被传唱,在 QQ 音乐上的播放次数也接近了 300 万,这一切的发生都缘起于 100 年前李叔同的那首《送别》,它唤起的是每个人藏在记忆深处的那些珍贵的片段,每每自己轻声哼起这首《相逢 • 送别》,眼前仿佛浮现出李叔同当年在南洋公学的长廊下(现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逐渐远去的背影,耳边又响起《一轮明月》(李叔同的传记电影)的开篇语“岁月荏苒,如梦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