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华:金融市场化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

时间:2013.11.28 来源:EMBA办公室

最近大家都对中国上海自贸区试验区表现出十分的兴趣,这不仅是上海, 而且是中国的一件大事。自由贸易区发展到今天,从国际经验来看,有一些国家,甚至是最早发起自贸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在有的没有太大起色,规模在缩小;有的甚至关闭了。所以我理解自贸区试验区的核心是后面的“试验区”。严格来讲,它不仅是贸易投资, 更是改革创新、制度创新的试验区;不仅是优惠政策的给予或一些政策性突破,更是如何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在更高层面上参与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通过开放倒逼改革。中国自贸区试验区首先是从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角度来提的。中国改革开放30 多年来, 特别是加入WTO 之后所获取的全球化红利是经济增长中一个很重要的红利,但过去开放的红利正在逐步递减。

08 年金融危机之后, 全球化所产生的新变化到底是什么?第一个变化,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东移,这个趋势连西方发达国家也越来越认可。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到2050 年亚洲地区GDP、贸易量将占全球的一半,资金流通量将占全球的45%。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前提: 2050 年亚洲地区的一些主要国家要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会得到这么一个结果。第二个变化, 是跨国公司全球布局区位选择正发生重大变化。过去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区位导向排在第一位的是成本,全球什么地方成本低就在什么地方设点。但现在排在第一位的是市场规模,成本因素放到了第三位。这就导致它选择潜在市场规模大的地区,然后围绕这个进行区域性布局,构建全球供应链,经济区域化越来越明显。

第三个变化, 是跨国公司原有两大类:一类是制造型;一类是非制造型,包括金融、服务。现在,这两类跨国公司业务越来越融合,更多出现服务型跨国公司整合制造型跨国公司。这样,在一些主要国家、地区就可能出现在原来生产加工功能上增添其他一些服务型功能,甚至包括资金结算清算功能,这意味着全球供应链的区域化在某个国家可能形成一个全球营运中心。

最后一个新变化,就是全球化范围越来越宽泛。过去全球化主要是两大类部门:一类是制造业,一类是金融。金融和产品贸易的全球化,现在越来越向其它一些服务领域拓展。所以服务领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越来越走向全球化,今后包括人力资本、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甚至文物、艺术都会形成全球市场,这是一个大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外开放如果还是停留在过去30 年开放的模式可能不太适应,要获取新的开放红利就要提出新形势下新的开放战略。这次开放促动改革,我认为比过去30 年都要深刻, 它更是一种制度创新的试验。在整个设计中我们应首先考虑建立什么样的基本制度,一方面要体现自贸区,特别是现在一些区域性自贸协定的高标准、高要求,同时又要考虑中国实情,制度转换总有一个过渡,要考虑到它的节奏、步骤。另外服务业的进一步开发,包括金融服务的开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内容。

亚洲是未来世界经济的重心,全球供应链亚洲区域中心在中国,区域性营运中心则应在中国的特大城市,特别是上海。金融开放之后怎么监管,比贸易监管更复杂,特别是现在电子化情况下。所以综合来讲,从我国的对外开放、改革创新以及新的制度建立安排这些来讲都是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所面临的使命。

责任编辑:EMBA办公室 廖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