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创新 颠覆性革命——13秋游学美国的回顾与思考
时间:2013.12.03 来源:EMBA办公室秋天,果实累累,我们收获了。美国游学的15 天,我们永生难忘。这收获,这难忘,除了15 天朝夕相处的60多位师生情谊外,还有美国的山山水水,人情风俗,一切一切……太多的收获,太多的难忘。
然而,最为难忘和最大收获是在哈佛、MIT、耶鲁、乔治•华盛顿、斯坦福大学的课程,是在硅谷的所见所闻所感。它们给我们新的视野、新的思考——这就是创新思维,永远进取的精神,是影响我们一生的财富。
2013 年9 月21 日, 中秋刚过, 交大安泰EMBA12春季两个班级的大部分同学,便踏上了美国的征程,从美国东部开始,到中部而西部,行程安排得紧紧的,课程安排得满当当的。哈佛大学的《和谐竞争》、麻省理工大学的《保持大企业的创新活力》、耶鲁大学的《为什么不》、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美国政治经济形势》、《国际化与创新》、斯坦福大学的《开放式创新》,让我们撑开思想的翅膀,探寻美国创新的秘密,一路欢歌一路思考。特别是最后一站,旧金山市、斯坦福大学、硅谷,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和最难忘的记忆。
在斯坦福,很荣幸,校方安排了两位著名学者和企业家——理查德. 戴舍尔博士和诺曼. 维那斯教授,这对老搭档给我们讲课。一个从理论角度去讲授《硅谷创新体系》,一个从实践应用去演绎《科研成果商业化及新商机的发展》,珠联璧合,惟妙惟肖。戴舍尔博士告诉我们,硅谷是全美收入最高的地区,400 多万人口中40% 来自国外,每年诞生17000 家新公司,创新是硅谷不竭的动力。而硅谷的发展规律则是一群创始人(来自全世界),一个好创意,一笔资金。即一个初创人,他有了一个好创意,然后有了自己初步研发的资金,新的公司便开始运营了。然而,仅有的初创资金离研发成功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善于风险投资的天使投资人。他们看上新型目标公司后,第一步就是投入较大资金,稀释初创者股份,选择最好的职业经理人,推动企业越做越大。随着品牌越来越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便开始跟进。为此,许多企业走了上市的路子,成为世界知名企业。这样的创新周而复始,日新月异,一家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批批引领世界的公司应运而生——这就是硅谷企业成功的规律,也是它们立于世界之颠的奥秘所在。听了博士的介绍,你不难理解GOOGLE 仅2011 年就收购了24 多家新兴企业的大气魄了。
而维那斯教授的介绍更令人兴奋。他的公司—— 美国SRI 国际公司,其发展理念是“将颠覆性创新带到市场上”,从头到尾都贯穿“破旧立新”的思维。SRI 国际公司是1964 年由斯坦福大学研究所创办的公司,有2400 名员工,其中1000 名员工拥有高级学位,他们的公司几乎每天都在创新,从计算机的视窗、虚拟个人助理、生物工程到虚拟机器人外科手术, 总是走在世界前面。当我们还在思考大力发展装备工业的时候,SRI 等美国一批公司已经用互联网的思维研发成功电子制造装备工业;当我们正在苦苦钻进提高储电池的储电能力来解决电动汽车发展的时候,他们却用网络思维,把千万个电容器组成电器网络,不仅解决了储电问题,而且动力还强于油用车,汽车修理、维护都可以在网上解决。创新使你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创新让你总是拥有巨大的市场和赢得巨额的利润。维那斯教授告诉我们SRI 成功的经验:一个伟大的核心创新团队和最好的创投,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一个引入注目的价值主张,是建立创投的第一步和迅速发展的一种方法;一个庞大又快速增长的市场机会源于创新技术,它给企业的商业模式带来颠覆性机会。
我们在硅谷,看到和听到最多的语录就是:“信息就是力量”、“创新是永恒的动力”、“你想成为天才,你就得疯狂”。硅谷之所以成为硅谷,与斯坦福大学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斯坦福,这位曾经当过挖矿工、铁路老板、加州州长的创始人,开始只是为了纪念他早逝的儿子,把自己35 平方公里的土地贡献出来,办了这么一所大学。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一个西岸荒凉之地,能成为全美最著名的五星级大学、美国西部的哈佛,拥有13 个诺贝尔得奖者,全美学术排名第一。他更没有想到,自己办起来的大学,成就了世界闻名的硅谷。
硅谷是这么形成的:一位叫弗瑞德. 特尔曼的人,生于长于并就读于斯坦福,并于1922 年获得化学和电子工程两个硕士学位。自主创业15 年后,他于1937 年回到学校,担任了化学系主任。1951 年,创建了斯坦福研究园区,并划出1000 英亩土地出租给从事高科技产业公司和校友创业者,目的是吸引高端人才和建立顶尖科系。他的得力学生惠得特和普卡德首先创立了惠普公司。于是,大批高科技企业在斯坦福的土地上不断涌现,而特尔曼拿出优惠政策让这些公司的大部分员工回到斯坦福大学读更高的学位。于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企业员工一道,不断在这里学习、成才,不断在这里创业成功。众多公司和企业家的成功又吸引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才流进。于是,一个个企业破土而出,一个个企业不断扩张,不久便突破了斯坦福校园,在其周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群。谷歌、英特尔、微软、惠普等一批全球闻名的公司都成长于此。科技顶尖、精英云集的“硅谷”从此形成,弗瑞德. 特尔曼也成了硅谷之父。斯坦福被科技集团和企业重重包围,与硅谷紧紧相连,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而发展至今,已被称之为“二十一世纪科学精神的象征”。不停的进取,永恒的创新,成为斯坦福、硅谷不竭的动力。回到中国,我还常常思考,中国与美国,与斯坦福,与硅谷,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差距?而这些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差距是巨大的,综合国力也许我们10 多20 年就可以赶超,然而在创新思维、科学精神、技术层面上,我们要追赶的还有很多。我们缺乏破旧立新的体制和勇气。当美国一个个企业不断被淘汰,成千上万的企业在涌现,我们却总是从传统观念上去考虑,总是要把企业办成百年老店;从体制上来说,当美国占企业总数90% 的千千万万的民营企业勃勃生机时,我们却是国有企业一统天下,垄断资源和市场,难有生机和活力。我们还缺乏超前思考和颠覆性思维。在企业产品定价上,美国人是根据消费者需求来定价,而我们却围绕成本、利润来定价,这正是我们思维滞后、经营吃亏的地方。在我国到处可见的是:有麦当劳必有肯德基,一个企业生产一种产品赚钱了其他企业疯狂涌上,结果是大打出手、血本降价、一起惨败;而在美国,有麦当劳并没有肯德基,没有物以类聚,没有血拼价格;他们有给人体正能量的咖啡、茶、饮料,就会有负能量的有助于睡眠、休闲的产品予以配合。在大学培养人才上,无论是观念还是培养机制上相差甚远,我们大学培养人才总是与实际、社会脱节,而美国一流大学总是从人性出发,从实践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从起跑线上来说我们输了,这就是差距。
美国给我留下的思考是全方位的,斯坦福和硅谷人的进取与创新精神给我的激励是无穷的。我永远铭记斯坦福老人在斯坦福大学首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请记住,学习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用的,你们到此应该是为了自己谋求一个有用的职业。但也应该明白,这也必须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他的话,影响着斯坦福人的发展、成长;他的话激励着每个人去创业、去突破。斯坦福的这种创新精神与硅谷所洐生的进取精神共生共存,互显光辉。
责任编辑:EMBA办公室 廖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