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六位交大校长
时间:2014.02.27 来源:EMBA办公室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
盛宣怀从19 世纪70 年代起涉足洋务,逐渐掌控轮船、电报、铁路、银行、纺织等大批洋务企业,几乎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晚清“习商业、晓官法、熟洋务”的罕见高手。但他在把洋务事业越做越大时,却为缺乏新式人才而苦恼,经常感叹:企业不难集资,难于得人。
1896 年,盛宣怀事业重心南移上海,就在他的官位升至太常寺少卿的第二天,即上奏朝廷,呈请在上海设立“ 专学政治家之学” 的南洋公学, 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1897 年3 月2 日开始,盛宣怀以个人名义连续11 天在《申报》上登载招生告示,各省学子闻讯纷纷前来应试。盛宣怀亲自对第一批初试录取者进行复试,选定30 人作为公学第一批学生进入师范院。被后人称中国师范教育先河的师范院于4 月8 日正式开学,这一日也就成为交大的校庆纪念日。
盛宣怀把中国矿山、铁路、财政、商务事业的兴旺发达都系于南洋公学,希望公学成为培养内政、外交、理财人才的摇篮,造就出像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大人物。南洋公学作为我国近代第二所大学,在高等教育史上留下许多开创之举:首立师范院,初步奠定了我国近代师范的雏形;分设外院、中院、上院,开创了大、中、小学三级分层办学的先河;拟定《南洋公学章程》,采用分年级按班级授课制,为我国教育有系统由组织之肇始;师范生自编写的《蒙学课本》,成为我国最早一本近代教科书。今天看来这些举措好似平常,但是当时旧学私塾遍地,科举一统天下, 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 为实现他的抱负与梦想,需要付出的恐怕不仅仅是艰辛。为了纪念这位创始人,1926 年校园内曾经塑有他的全身铜像,可惜抗战时被毁。现在徐汇校区新上院底楼大厅,盛宣怀铜像巍然屹立,上面刻着“交通大学创始人盛宣怀”。
“三好学校”校长唐文治
清末民初时期的交大,在社会评价中赢得了一个“三好学校”的好名声。所谓“三好”即“科学好、中学好、体育好”。“三好学校”的形成,从1907 年到1920 年掌校长达14 年之久、被后世誉为“ 国学大师、工科先驱”的教育家唐文治功不可没。
唐文治, 号蔚芝,1865 年生于江苏太仓。18 岁即中举人后入江阴南菁书院, 专攻经学。1892 年27 岁时得中进士,派在户部任事。后历任总理衙门章京、外务部榷算司主事、商部左侍郎、农工商部署理尚书。然而,随着官越做越大,他对腐朽不堪的清政府认识亦愈发深刻。1907 年9 月,他选择了“不为良相,即为良师”的弃官从教之路,离京就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大时名)监督(即校长)。
到任后唐文治即订章程,立宗旨,上条陈,停办商科转向工程教育,接连创设铁路、电机两个工程专科,着力于培养“求实学、务实业”的“一等人才”,规划出工科大学的发展前景。经过唐文治与教职员多年的励精图治,到民国初年, 学校成绩卓著, 蜚声国内外。从1916 年至1919 年的4 年中,全国共录取清华官费留美生32 名,其中本校就占到13 名。凡是有志于学习工程技术的国内青年学子,莫不心仪已久,慕名而来。
作为“国学大师”的唐文治校长对于国学教育极端重视和严格要求。学校招生批卷时首先要看考生的国文成绩,如果国文成绩太差不及格,其他试卷就不再批阅了。唐文治亲手组织了一年一次的国文大会(即作文比赛),全校学生均需参加。他亲自参与命题、改卷,选印历年国文大会的菁华文章,编成《南洋公学新国文》2 编12 册,成为风行一时的语文课本。以后学校将国文大会制度延续下来,至建国前一直成为学校教学上的一大特色。
唐文治还认为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 也能砥砺人品,因此不遗余力提倡各种体育锻炼,开展足球、垒球、武术、技击等各项体育运动。体育比赛若遇劲敌,赛前他必亲临讲话鼓励,是为“誓师”;比赛时他每每到场坐镇观战,甚至亲擂战鼓以激励,是为“助威”;比赛获胜而归,他必亲临庆功会场讲话慰劳,是为“庆功”;如果比赛败北,他也必到“检讨”会场要求大家决不气馁,待他日夺胜“以雪校耻”,是为“雪耻”。在唐文治的提倡支持下,当时无论足球、棒球、篮球、网球以及武术,蜚声沪上,素负盛名。
叶恭绰缔造“天下交大是一家”
叶恭绰(1881~1968),字誉虎,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在清末民初直至北洋军阀时期动荡不安的政坛中,他长期位居交通要津,系一度能够左右北洋政坛的重要派别“交通系”的大员之一。1913 年9 月任代交通部总长,1917 年7 月任交通部总长,兼任铁路督办、邮政总局局长。
叶恭绰是一位交通救国论者,提倡交通救国,重视实业教育。1920 年12 月,他以南洋为中坚,将部属四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合并成一所大学,定名为交通大学,英文名为Chiao Tung University。经过数月筹备,交通大学于次年8 月正式成立,学校分设上海、唐山、北京三地,称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唐山学校、北京学校。叶恭绰被推选为校长。
从交通大学成立开始,叶恭绰就希望把交通大学办成世界先进大学。他相信,交大虽出世较晚,较之欧美先进大学相形见绌,然而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交大可以直接“拿来”,走过的弯路交大可以绕开不走,再用最新最快的方法,奋起直追,定能步入世界知名大学之列。为此,叶恭绰计划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曾联络过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商议进行合作。
1922 年4 月叶恭绰因政争流亡国外。交通大学随后又被分为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三校。1928 年,交通部长王伯群按照叶恭绰当年的做法,对交通部属大学再次进行改组,将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三校合并,以上海为校本部,组成交通大学。一校三地的体制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之后,1946 年交通大学分为三校,上海部分仍称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部分组建国立唐山工学院,北平部分组建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建国后,国立交通大学演变成现今的上海、西安两所交大,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分别发展成为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部分迁移台湾的交大校友在新竹创立“国立交通大学”。在分分合合的历史变迁中,五所交大演绎成“天下交大是一家”。
蔡元培推行现代大学管理理念
蔡元培(1868-1940)与交大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01 年,是其任教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年,应当时南洋公学总理(即校长)张元济之聘,担任特科班的总教习。1901 年设立的经济特科班是当时公学最高的教学层次,相当于今天的专科程度,其培养目标是高端政治、法律、外交人才。这是蔡元培弃官从教后,第一次在高等学府里实践他的教育理念。
蔡元培到任后,一改学堂的教学陈规,采取学生自学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发表己见。他亲自制定了《南洋公学特班生学习方法》,对于自学的时间、自学的方式包括如何作札记,都作了细致而明确的约定。这种尊重个性、尊重兴趣的作风,正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至今仍然有着借鉴作用。
在其任职期间,他鼓励学生学习外语,了解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知识。他提倡学习外语应先从学习与汉语比较接近的日语开始,以自己不会读日文但也能看懂日文的经验,教学生如何看懂和翻译日文,“不数日,人人能读日文,且有译书者。”后蔡元培选派了黄炎培、邵力子等24名学生师从马相伯学习拉丁文,开拓了学生们的语言视野,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通向西学的桥梁。
蔡元培在南洋公学时,特别注意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和提倡民主、平等,大力向学生介绍和推荐当时出版的进步书刊杂志,让学生课后阅读,接触新思想,学习新知识,规定学生要记日记,每天写阅读心得;虽然公务繁忙,但每天都要找三个学生谈话,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让他们谈谈对时局的意见和看法,或者交流读书心得;并且告诫学生,读书不忘国家,要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大局。在蔡元培主持之下的特班,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很多的人才,其中很多人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不少人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如邵力子、黄炎培、李叔同、胡仁源等。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翌年2 月,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兼任第一交通大学校长。改科设系是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进行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担任交通大学校长之后,蔡元培便开始在交大着手进行这项改革,先后设立了数、理、化及中国、外国文学5 个学系。这5 个学系建立之后,考虑到当时交大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性质,原有各科仍旧未改,这样就形成了原有科门和新设学系并存的教学体制。更为重要的是,蔡元培的改科设系调整了交大的学科布局,原先交大没有的理科(数、理、化)黎照寰校长纪念瓷盘2(摄自蔡元培校长照片(来自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室) 淮海中路1429弄2楼黎旧居) 彭康校长和文科(中国、外国文学)现都具备,使得交大形成了文理工三足鼎立的发展状态,奠定了交通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基础。以教育家身份办理交大的蔡元培本有机会为交大做出更多的贡献,但由于此时诸事缠身,而且心系着以实现他教育独立思想的大学院制。1928 年6 月21 日,蔡元培辞去了交通大学校长一职,但在半年多的任职中,蔡元培亲力亲为,励精图治,伟人的足迹独放异彩,为交大带来了现代大学管理理念。
“黄金时期”的交大校长黎照寰
黎照寰(1888~1968),字曜生,广东南海人。美国哈佛大学理科学士、纽约大学商科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科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科硕士。在美期间,结识孙中山、孙科父子,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一度充任孙中山秘书,后任中国公学教授、财政部参事、铁道部常务次长等职。1929 年兼任交通大学副校长,1930 年10 月辞铁道部次长,专任交大校长,1944 年离职。被同时代的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称为“有官不做专心办学”大学校长。40 年代末任浙江之江大学校长;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政协副主席,被人尊称为“黎南海”。执掌交大15 年期间,他坚持自由主义教育原则,主张教育独立,反对大学教育模式化;力主学术自由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注重改善办学条件,为交大成为享有“东方MIT”之称的知名大学,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任职期间,黎照寰坚持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独立地决定交大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建成机械、土木、电机、科学、管理五大学院及中文、外文两系和一个研究所,形成了一个以工科为主、管理为辅、理科为基础的成熟的学科格局。他秉公招生,宁缺不滥,坚决杜绝后门。孙科之子孙治平,曾经报考交大,因国文一科成绩不及格,未能被录取,只得作为一名选科生来交大旁听。在他的倡导下,学校还重视数理化及工科基础课程,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管理严厉。这些被后人概括为具有交大特点的教学特色:“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在此期间趋于定型。到抗战前夕,交大在院系规模、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设备条件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成为一所理工管结合的国内外知名大学,被广大校友称为建国前交通大学“黄金时期”。
从“ 黄金时期” 走出的交大毕业生, 日后成为科教精英、爱国志士、学界名家、商界显赫的不乏其人,比较著名的有“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当代李冰” 张光斗,数学家吴文俊,“中国航测之父”王之卓,“中国通信界元勋”张煦,中国造船工业奠基人辛一心、中国第一代著名飞机设计师黄志千,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致公党名誉主席董寅初,语言学家许国璋,国际航运巨子沈家桢,等等。“黄金时期”的三十年代的老交大,人才辈出、声誉远播,曾享有“东方MIT”、“中国最高工业学府”之称。作为校长黎照寰,在老上海被人尊称为“黎南海”。建国后他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彭康:“要为国家多培养几个钱学森”
彭康(1901 - 1968),江西萍乡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鹿儿岛第七高等专科学校和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1927 年回国投身革命,192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捕关入上海提篮桥监狱和苏州反省院长达8 年,出狱后即走上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后来的解放区历任党政领导职务,主持宣传、文教工作。1952 年作为中央文化教育考察团副团长出访东欧七国,以半年多的时间系统考察了苏联和东欧的高等教育。1953 年7 月正式到交大任职,直至1968 年3 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彭康在交通大学及迁校后的西安交通大学职掌校务达15 年之久。
彭康是一位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哲学家、教育家。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使其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懂得运用唯物辩证法及按照教育规律开展学校的工作。他的办学箴言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就是两条,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师资队伍。”
交通大学优良办学传统之一是“基础厚”,彭康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他一直强调学生到学校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最基本的东西――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他常说“先打基础,再建高楼”,“只有在学得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专”。1954 年,交大成立一年级办公室和二年级办公室,之后在此基础上合并创建基础课程部,其主要任务是加强一、二年级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彭康一贯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他明确提出:“交大应多培养几个像钱学森那样的大科学家,这就是最大的政治,也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等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根本所在。要求全校师生把钱学森作为学习的楷模,希望学校能不断培养出象钱学森那样的杰出人才。这一人才培养观是彭康办学理念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全体交大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EMBA办公室 廖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