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获聘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2010年曾缘结交大安泰
时间:2015.01.19 来源:EMBA办公室【安泰EMBA讯】释星云(星云大师)作为佛学大家曾写出过许多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他对于当代大学的教育,亦有着一些独到的见解。2015年1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特聘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为名誉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及众人的见证下,聘任仪式在佛光山传灯楼集会堂举行。
姜斯宪表示,大师长期关心上海交通大学的成长,先后二度到校举办座谈,师生受益匪浅。2014年大师到上海出席活动时,他受全校3万多名学生委托,表达敦聘大师为名誉教授的心愿,大师当场欣然允诺,全校师生格外高兴。姜斯宪也感谢大师捐赠《人间佛教丛书》给上海交大,目前丛书摆在校内图书馆专门阅览室,师生不论阅读或研究,都非常方便。
“交通大学赐我名誉教授,愧不敢当。”大师谦虚地说自己曾多次访问上海交大,发现校地广大,庄严雄伟,可谓“大大学”,旧校区虽与佛光山差不多大,新校区则比佛光山与佛馆加起来还大。星云大师强调,教育是百年树人大业,两岸透过教育往来是好事,佛光山与上海交大结缘后,今后上海交大有需要,佛光山必义不容辞、尽心尽力协助;也期盼同属佛光山体系的佛光、南华、西来、南天、光明等大学,能与上海交大结缘,因为有了“交通”,方能四通八达。
星云大师2010结缘交大安泰
交大安泰与星云大师的缘分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当时,应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之邀,星云大师在交大安泰法华校区安泰演讲厅主讲《企业家应有的财富观》,分别阐述“有形与无形”、“公有与私有”、“现世与未来”、“拥有与享有”的财富观,并勉励与会企业家“和谐、和平、和好,是企业家的责任与财富”。300多名听众的热情参与使得安泰演讲厅座无虚席。
大师表示,财富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一般人都是追求有形的财富,如金钱、股票、证券、土地等,固然可以增加社会地位,增进生活的方便,但无形的财富,如欢喜、健康、家庭、慈悲、人缘等更加可贵。他以孔子与弟子颜回之间“三八二十三”的故事告诉与会者:“道理”看似没错,但经过智慧的思考,有时价值与重点会不一样。大师进一步说明中华文化里传统的道德、良知等观念傲视全球,乃至现在倡导和谐社会,皆为重要的观念价值,“和谐、和平、和好,更是企业家的责任和财富。”对于许多人问“人生的价值多少?”大师以“卖石头”的故事说明,人生的价值就好比石头,因机缘不同,价值就不一样。
提到“公有与私有”的财富,大师说,私有的财富价值有限,公有的财富价值很大。公有的财富如空气、阳光、国家的建设公园、公路,不要害怕增加;最重要的钱财观念是“要会用钱,用在什么地方,价值就不同,用得不对,会造罪;用得适当,能造福。”
至于“未来与现代”的财富,大师表示,现世的财富可以透过努力、勤劳、智慧、结缘而获得,有结缘就有缘份,财富会跟著缘份走,但更重要的是播种未来的财富。所谓舍得,“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是给自己;“舍”好比良田播种,不舍就不会有所得。随后举富人建大楼“工人坐上座,子女坐下座”的故事说明,古云“富不过三代”的意义,与其将财富留给子孙,还不如用之於国家、社会建设、慈善事业,这就是所谓的功德。生命如时辰钟,如一江春水,有无限未来,功德好比银行存款,未来才有可用。生命不死,要好好爱护,有财富也要爱护,“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而“拥有与享有”的财富,大师表示,拥有的财富有限,享有的财富更广,“这个道理就好比你建大楼,我在骑楼躲雨,你种花,我可以欣赏。”佛教说财富是“五家共有”,随时会因为火、水、盗贼、贪官污吏、不肖子孙等因素而掠夺一空。因此,有钱要会用,因为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一个富有的社会,不能光靠金钱,还要有品质、气质、社会公益,分享大众;不一定占有、拥有,但可以享有。最好的财富,是建立共有的财富。
星云大师提出大学教育的四个要点:
首重人文思想、品德教育、群我关系及自觉发心。大师表示,中华文化有其价值,人要有文化,包括礼貌、服务、社会等各种文化传承,大学教育要重视人文思想,才能解决当今普遍存在的青年问题。
星云大师指出,读书重在改变气质,透过四维八德培养品德,当今科技发展太快,青年若只顾自我而不重视品德,国家基础就会受影响。此外要重视群我关系,佛教讲因缘,认为生活须仰仗众缘成就,例如“人我间不对立”、“四海之内皆兄弟”,都展现中华文化的肚量。
“现代教育不能只靠老师教,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自觉,踏入社会才能为社会所接受,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也靠‘自觉觉他’大师勉励青年学子,要学习责任感、学做人,并自我要求,才能进步更快;‘自觉’有赖发心开发自己的资源,开发内心的宝藏贡献社会,若每个受大学教育的人都能牺牲奉献,国家社会才能进步发展。”
星云大师简介:
释星云(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国深,法号悟彻,其信徒常称之为星云大师。江苏扬州(江都)人,十二岁于南京栖霞寺礼志开上人出家。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5年入栖霞律学院修学佛法。1949年春,组织僧侣救护队来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并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并创办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中华学校、佛教丛林学院及大、中、小学等数十所。曾主编《人生》、《今日佛教》、《觉世》月刊等佛教刊物。曾任中国国民党党务顾问、中央常务委员。现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等职。
编辑:EMBA办公室 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