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安泰经管学院EMBA项目任建标主任参加“2012中国经济论坛”并作演讲

时间:2012.12.10 来源:EMBA办公室
  •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演讲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演讲

  •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蔡名照致开幕词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蔡名照致开幕词

  •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演讲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演讲

  • 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先生演讲

    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先生演讲

  • 商务部前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先生演讲

    商务部前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先生演讲

  •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社长季晓磊和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主持开幕式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社长季晓磊和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主持开幕式

  •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 对话嘉宾

    对话嘉宾

【安泰EMBA讯】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于2012年12月9日在北京举行。2012年全球经济震荡加剧,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对现有经济模式开始检讨和反思。最具震撼性和现实性的反思,莫过于美国“再工业化”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实体经济回归大潮。

本届论坛以“实体经济的回归和转型”为主题,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蔡名照、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厉以宁、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张国宝、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建国等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发言,交大安泰经管学院EMBA项目任建标主任参加了本次论坛并作演讲。

在开幕致辞中,蔡名照介绍,中国经济论坛是人民日报社所属的中国经济周刊创办的全国性、经济类年度学术论坛,从2001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1届。论坛自创办以来坚持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聚焦经济热点、汇集各方观点、共谋发展思路,形成了媒体牵头、社会支持、共话经济、促进发展的良好效益。

邵宁说,中国经济论坛已经成为观测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一项品牌工程。此次论坛以“实体经济的回归与转型”为主题,探讨我国实体经济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引领企业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科学发展,这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震荡的大背景下,意义十分重大。

除主旨演讲外,论坛还下设“中国实体经济2012:内生衰退还是转型‘阵痛’”、“中国实体经济的重塑路径”、“实业与资本”等三个分论坛,吸引了140多位来自地方政府和企业人士参会讨论。在论坛上,《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与商务部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联合发布了《2012年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报告》,这是对我国实体经济的首份年度研究报告。

我院院长助理、EMBA项目主任任建标在“中国实体经济的重塑路径”的主题论坛中发言,实录如下:

现在我们谈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概念我认为很混乱,我认为没有转型与升级的概念。难道制造业转型到服务业,转型到生产型服务业就叫转型吗?难道企业购买先进设备做生产高级产品就叫升级吗?我认为并不是。我认为制造业没有转型与升级的概念,制造业只有转移与做强的概念。现在对这个问题社会上很多媒体和经济学者有一些概念误区,所以导致我们很多企业家的思想非常混乱。下面我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我认为从全世界范围看,实体经济仍然是经济最主体的部分,实体经济比例不是大幅度的缩小了,它只是区域转移了,而中国成了世界的工厂。

第二个观点,世界产业大转移,它遵循一定规律,从历史上看,从19世纪 40年代开始,经历过三次产业大转移。第一次是从英国到欧洲大陆,第二次是从欧洲大陆到美国,第三次是从美国到亚洲。世界产业大转移只有两条根本规律,第一条根本规律我们认为,哪里有市场就卖到哪里去,第二条根本规律就是哪里成本低就到哪里去,第一去采购,第二是生产。

第三个观点,我认为中国实体制造业正在从产业低端的制造,向满足中国市场消费者需求的价值创造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想今天我们这组演讲者,董明珠女士对于格力电器的探索,给我们讲了非常好的案例。

第四个观点,我认为实体经济的价值创造需要从产业链当中去寻找,制造业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链,甚至于是一张网。是否有利润率,取决于在产业链当中是否有议价的能力。像格力电器做到千亿销售的规模,它在整个产业链里,事实上整合了很多零部件制造企业,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创造利润、创造价值。

第五个观点,必须要将中国一盘散沙的经济整合成网的经济。只有整合成网的经济后,才能降低社会化交易的总成本。刚才董明珠讲到他们的质量精益求精,因为质量出问题会带来很多问题,如果我们企业能把质量提升上去,其实也是一种整合,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只要深刻领悟这一点,如果你的企业或者你的商业模式能够降低社会总成本,就一定可以创造利润。这个利润是通过社会整合降低社会总成本创造出来的。这个观点请各位做企业的朋友要深刻领悟。

第六个观点,实体经济创造价值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是满足客户的个性化价值。第二条整合产业链,有实力的企业确实可以走产业链整合的道路。而现在中国有大量中小企业,可以从满足个性化消费入手进行发展。举个小例子,我们小时候,服装都是当地村里面裁缝帮我们生产设计,帮我们测量帮我们生产。后来裁缝消失了,都从事工业化服装的生产。大家发现没有,中国有大量中小生产企业,很多生产企业没法生存下去。但是我认为真正的竞争不是来自于竞争对手的竞争,真正的竞争是来自于消费者需求的竞争,即你是否了解消费者需求。现在很高兴看到,有很多中小服装生产型的企业,开始对消费者特性进行研究,做一些定制化的服装,回归到我们以前70年代、80年代的服装生产,这也是一条有意义的道路。

第七个观点,既然我们讲需要研究消费者特性。我们认为消费者的需求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生物性的需求,即功能性需要,衣食住行,比如说安全的需要,第二类需求叫社会性需求,比如说社会交往,第三层次是意识性需求,文化需求,如看电影、读书等等。大家是否研究清楚了需求的三个层次,企业产品服务定位哪个层次创造利润更高?我个人认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层次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率越高。如果在底层满足功能的需求,企业的利润率不可能很高,除非拥有技术壁垒的垄断性。比如说衣服,如果这个衣服只是为了保暖,那肯定很便宜,而不保暖的衣服都很贵,什么原因呢?衣服的功能已经不是为了保暖。大家要了解清楚消费者有功能需要,有社会交往的需要,还有意识的需要,包括尊重,社会价值与信仰的需要。

再举个例子,我每次出国,都会跟万宝龙经理开玩笑,我说你的笔为什么卖的这么贵,有的万宝龙笔零售价格一万多块,真是难以理解。我说你的笔是用来写字吗?他说当然,我拿出一支笔,和他说那我们比赛一下,看谁的笔写的字多。他笑了。所以我知道了,原来万宝龙的笔不是用来写字的,是满足社会交往需求,是用来送礼的。中国很多企业,老是停留在功能上,功能当然需要有,质量也是必需的。然而从创造价值的角度来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很多层次。

最后一个观点,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确实需要金融经济发展做支撑,如果金融经济为了发展金融而发展金融,为了建设金融中心而去建设金融中心。我认为这对我们整个国家有很大的杀伤力,我们的企业都去搞金融虚拟交易,这对中国企业以后的发展可能会是一场灾难。为了钱而活着的企业一般都活不长。金融经济的价值是什么呢?如果纯粹为了金融而搞金融,我认为这不创造任何价值,只是在吹经济泡沫。金融经济只有创造价值时才是需要的,金融经济怎么创造价值呢?金融经济只有为实体经济运作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它才有创造价值的可能。这是我以上讲的八个观点,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49期)
文章作者:任建标
 

链接如下:http://news.hexun.com/2012-12-19/149230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