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垣:中国情景与中国管理研究《同窗》

时间:2013.05.24 来源:EMBA办公室

——摘自《同窗》2013春季刊028P

深入分析中国管理实践与中国管理理论的关系,需要从中国企业管理现实出发,找出转型过程的特点;同时,也需要从中国历史演进中发现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价值观、企业战略思维和企业管理方式的因素及特点。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长期快速的发展,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这引起国际管理学界对中国管理研究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美国管理学会会刊在2011年设专辑探讨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独特的管理概念和理论,以期能从中得到新的管理理论启示和创新灵感。同时,中国管理学研究最受国际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莫过于中国情景。

管理理论源于管理实践。中国持续的改革开放加快了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进步。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所走的道路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道路的特殊性在于,一方面,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这个“最大实际” 的特点是底子薄, 经济落后。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大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留有历史的、文化的、认知的痕迹。文化认知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且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选择。就中国企业管理的研究现状而言,许多文献比较强调转型中国的一些特点,比如资源问题、能力问题、经济制度问题等。尽管我们企业的一些经验出自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但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是受中国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认知影响的。中国独特的文化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能否在中国特色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因此, 客观、系统地描述中国特殊的情景需要将现实的转型特征和历史的文化认知特征有机地结合。

反映中国情景的2个维度——转型维度与文化认知维度                

深入分析中国管理实践与中国管理理论的关系,需要从中国企业管理现实出发,找出转型过程的特点;同时,也需要从中国历史演进中发现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价值观、企业战略思维和企业管理方式的因素及特点。由此,笔者认为中国情景可以分为2个维度:转型维度和文化认知维度。

转型维度                

对我国现实情景的认识需要从管理实践中的主要现象入手。当今中国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深度的国际化和深化改革, 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必然, 因此,各种矛盾交织:①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言,一方面,我国经济仍然可以长期保持较快增长,并由此产生大量市场机会;另一方面,经济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管效果亟待加强。②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市场变化和竞争,但也依然关注政府政策和动向。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影响企业战略选择方面依然有较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影响很大,许多企业自主组织重大创新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③从企业自身的发展而言,相对国际同类知名企业,中国企业一方面创新资源不足,面对的环境不确定性较高;同时,中国企业又热衷于外延投资和扩大市场份额,通过价格竞争获得发展,由此造成企业产能过剩但国内市场难以有效启动;企业目前面临许多转型时期的两难选择,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创新能力不强,新产业的技术储备不足。另一方面创新投入不足,企业面临的环境和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企业竞争过度而忽视社会责任,等等。

上述管理实践的种种现象突出地体现了我国转型时期的特点:第一,国家大,发展快,市场机会多,但同时企业资源,特别是技术资源积累相对较弱。第二,市场体系不完善,同时政府对市场的影响较强。

文化认知维度                

中国情景的转型期维度会随着这一特殊时期的过去,或者改革的结束,而降低其影响, 甚至消失。我认为,中国情景的文化认知维度是中国情景维度的主要特殊点。一方面,国家经历的历史各有不同,形成的文化、认知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文化、认知的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种传承,难以被更改。中国情景历史维度应该有以下3个具体表现:①综合思维,或者阴阳思维。中国的文化、哲学、世界观深刻根源于《易经》,繁荣于孔、孟、老、庄,而其核心的思维方式就是阴阳思维。②官本位。由于中国有着千年的封建历史, 而封建社会的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导致中国人在认知上集体继承了这一传统,相信并依赖政府。③关系导向。通过历史的千年积淀,关系导向内化成为中国人的一种认知,一种文化,一种处事哲学。甚至有学者直接提出中国既不是集体导向,也不是个人导向,而是关系导向。

基于转型维度与文化认知维度的分析框架                

虽然本文分别分析了中国情景2个基本维度,转型维度和文化认知维度,并对各自的属性和特点分别做了探讨,但并不意味着这2个因素是相互独立或者没有联系。正相反,本文认为正是这2个维度的交互作用才使得中国情景是如此情况,同时,也只有将2个维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来看中国情景,才能更准确地解释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表1反映了2个维度结合可能揭示的中国管理问题。

当转型期的资源匮乏与文化认知的阴阳思维整合起来时,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转换,以及“ 福祸相依”的思维方式,可以促进中国管理者开拓思维, 在“ 祸” 中去发现, 甚至能动地去创造“福”,也可以在“危险”中发现“机遇”。一方面,政府在资源分配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按市场规律将资源分配到更能有效利用的地方;另一方面,政府在帮助企业获得合法性方面也应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最后,当资源匮乏与关系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时,企业可以通过人际关系建立更多样化的企业网络,以期能更柔性地解决自己面临的资源紧缺问题。

当市场体系不完善,同时政府对市场的影响较强与文化认知的阴阳思维整合起来时,可以通过平衡、协同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和社会的长期利益来达到共同且健康的发展。当企业以损坏社会长期利益为代价去获取短期经济利益时,不但可能面临制度惩罚,更重要的是可能会是企业丧失声誉。同时, 在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中,较强的政府影响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结合起来时,一方面,可能会促使政府继续在完善经济制度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 在一些重大创新方面,政府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尤其是有活力的、创新型的企业,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的有效转型。最后,当较强影响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导向在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下结合起来时,企业应该想方设法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保持与政府的沟通,从而使得企业能更有效地发展。

《同窗》: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各项殊荣。这里,首先想请您谈谈自己的学术与教学历程,是怎样一种品格让您获得如此成绩?

李垣:我挺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的。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从事教学工作,都是我的兴趣所在。既然喜欢,就要投入地把它作为毕生事业来做好,就这么简单!

1982 年高考时正好赶上国家重视管理专业,于是我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大学的管理学本科生。毕业时,有幸参与了国家办的一个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管理现代化培训。从那时起,通过与企业高管的交流,我发觉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并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现在我授课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基于自己做过的研究,去与学生交流,比较有激情和底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类课程与不同类型学生交流的次数越多,以及对不同类型企业考察和调研的次数越多,遇到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就越多。所以我就经常带着研究生去企业、去政府部门研究,发现问题然后逐步解决,慢慢积累下来就出了些成果。所以,管理教学和管理研究是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

《同窗》:您能谈谈在管理创新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吗?您是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相长,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EMBA 学员的创新能力提升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李垣:创新这个问题其实是在企业里看到的。八十年代初,企业设备陈旧,很多大学生刚毕业时首先会选择设计科、工艺科,然后才是企管科,但为什么中国企业技术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这是一个悖论。后来通过研究发现,其实管理创新是个大问题。我研究创新最早是从创新机制研究开始的。首先从创新管理的办法、流程入手,越做越发现企业里的创新机制大有问题。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摸索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生要能体会一个管理理论的背后指的是什么另外还要对管理理论有所领悟,带着困惑去研究。我的授课内容,大部分是在一个教学体系下增加一些自己通过实践提炼出来的理解,还有大量亲身接触的案例。先自己把握准了,体会深了,再去启发学生。

《同窗》:您在与EMBA 学员的交流,比如后EMBA课程和管理论坛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您认为他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管理智慧和关键素质?

李垣:我很乐意与EMBA 同学交流。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EMBA 同学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遇到困惑时, 希望到商学院就读EMBA项目来寻求企业管理难题的解决办法。所以与EMBA 同学交流中,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就成为了我讲义中大部分的内容。

EMBA 同学作为企业高管代表着社会最优秀群体的一部分,无疑他们的管理智慧和素质能力决定着中国企业的未来。能力有很多种。首先, 学习能力很重要。要提高EMBA 学员“ 干中学” 的能力。其次要进一步拓宽眼界。眼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智慧,一种领悟能力,一种对于企业长期经营的思维。第三,要加强对问题深入分析的能力,用不同角度看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路。

《同窗》:目前您还承担着引领交大安泰学科发展的重任,请问学院“十二五规划”中学科建设方面都有哪些蓝图和举措?

李垣:安泰的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这次学科评估还不错,我们也正在规划未来的目标:我们学院目前主要建设的三个一级学科中管理科学与工程要冲击国家前三、工商管理要冲击国家前五、应用经济学要冲击国家前十。能不能通过五年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待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

《同窗》:能否分享一下在您的过往经历中给您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人或事?

李垣: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从类型上讲主要有四类:家人、老师、同事和学生。一是家人的言传身教。我的父母和太太都很勤快。因此我也要投入地学习和工作。二是我的硕士和博士生导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把握大局,鼓励我走进企业,创造性地做好研究。三是与同事的交流,尤其是在与海外学者的交流,使我在研究的严谨性和理论探索方面受益颇深。最后就是与学生的教学相长,青年学生的不断进步也鞭策我不断学习。

李垣介绍           

                             

博士,国家二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IACMR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技术与创新管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APJM(SSCI Journal)顾问委员会(Editorial Advisory Board)委员,Journal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SCI Journal)顾问委员会(Editorial Advisory Board)委员。2000-2010年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2005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2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002年获得陕西省“三五”人才,1996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是西安交通大学首批“腾飞”人才(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