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从西潮到东风—— 我在世行四年对重大国际经济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同窗》

时间:2013.05.27 来源:EMBA办公室

——摘自《同窗》2013春季刊P042

2008 年6 月, 我非常荣幸地担任了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也是世界银行成立以来的第九任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此前,担此职务的都是世界级经济学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佛大学、MIT 以及国际知名大学中非常有影响的教授, 也是政治上很有经验的学者, 包括曾经的中央银行行长,美国财政部部长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得又快又好, 我们个人就跟着水涨船高, 有机会到这么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重要国际发展机构去担此重任。作为第一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 我能给世界银行带来些什么呢?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帮助各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减少贫困。而回顾它从1945 年成立至今, 取得的成绩相当有限。而我带去了对于中国能够在短短时间里, 在促进经济腾飞、减少贫困人口中所取得成绩的思考。进入世行,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粮食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通货膨胀或紧缩问题。当然, 紧缩问题一直是被忽视的。2008 年8 月底,我应邀参美联储召开的一个小型学术研讨会。参与会议的层次非常高, 大家集中讨论次贷危机, 并对度过此次危机充满信心, 依据是以往的经验。但3 个星期后雷曼兄弟就倒台了,并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来势汹汹。

在世界银行, 首席经济学家面对这样大的冲击, 必须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由于国际贸易萎缩造成的生产下降、失业率增加等问题。但在研讨怎样应对危机时, 需要解决一个危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问题。如果是短期,标准的政策是政府增加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救济。这样便可以维持收入稳定, 增加政府开支, 面临经济危机时, 增长速度会下滑, 财政税收会减少, 政府的赤字就会增加。他们认为这个赤字增加本身就有稳定的作用, 所以叫做“自动的稳定器”。而如果是长期,就另当别论了。我当时抱持悲观态度, 做了长期性的判断, 认为除了社会救济, 更需把政府可能增加的财政赤字作为一种投资,即“超越凯恩斯主义”的积极财政政策。

08 年12 月小布什召开20 国集团首脑会议, 达成三点政策共识:一是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要迅速稳定金融体系,避免垮台;二是要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三是坚持自由贸易, 保证就业。在三大政策的推行下,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其它国家在2009 年第二季度开始站稳脚跟, 并出现复苏势头。10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行年会建议发达国家退出积极财政政策, 减少政府赤字;发展中国家增加消费, 减少投资。我却认为, 这样发达国际会出现很大的产能过剩,经济放缓,失业率增加, 而两者都应重点高积极财政政策的质量。

我们知道, 国际上普遍认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出现了相当巨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东亚经济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二是东亚经济体98 年金融危机后出口剩余和外汇积累的增加;三是中国人民币严重低估造成国际社会不平衡。为了积累外汇开始大量出口, 然后大量购买美国国债, 但这里存在很多矛盾。我认为这场金融经济危机, 国际贸易逆差的产生一定在于货币储备国, 主要是美国。美国从80 年代便开始实行金融自由化,允许金融机构高杠杆运行, 然后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帮助国内度过危机, 采取低利息政策鼓励金融投机, 导致的结果是泡沫经济, 资本外流,赤字不断增加。同时, 战争造成的财政赤字增加和中国制造加剧了美国的贸易逆差。这样, 大量资金流入发展中国家, 变成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 最终又流回美国购买国债或其它债券投资。而在华盛顿, 有种不成文的规定是不能批评美国政策, 这也是我在世界银行面临的最大困难。

中国自建国以来进行了很多努力, 但我发现其它发展中国家也都是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追求国家的独立和现代化, 但效果并不理想。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思路错了。政治上是独立的, 思想上却没独立, 一直以发达国家的理论作为参照物。最近从世界银行回来以后, 我一直在推所谓的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理论。为什么呢?二战以后的发展经济学叫结构主义第一波,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劳动生产力的差距造成收入水平差距非常大。发达国家是现代化、资本密集型的大工业。发展中国家是传统、落后的农业,是自然经济、自然产业。如果不区分差异而一味模仿, 非但不能带动经济发展,反而会带来相应的危机。

经济增长的本质实际上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的不断升级。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产业升值是在全球最前沿的, 所以他的创新等于发明。发展中国家是在全球技术产业前沿之下的技术创新,所以它的创新可以模仿,可以引进, 可以消化吸收。如果发展中国家懂得利用这个后发优势, 那么它可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速度发展, 但前提是它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找准产业、技术, 合乎它的比较优势, 然后才可以从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

积累资金和资本, 产业升级再利用后发优势。我想, 中国经济还是会维持比较快速的增长,而发达国家发展则会相对缓慢。2030年左右很可能在国际上出现三大经济实体:中国最大, 美国和欧洲相距不远。三种主要储备货币:人民币、欧元、美元。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多元储备货币比较稳定。

如果不顾国际成本而增发货币, 很可能会造成国际炒家认为货币将来一定会贬值, 然后开始抛弃你的货币。为了保持这个地位, 美国作为货币储备国应自律。如果大家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那国际货币体系就会比较稳定。理直才能气壮。十八大提出我们要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还有制度自信。我觉得提得非常有道理。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作为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一定会存在很多问题。过去这30 年,国际上大部分时间在唱中国什么时候崩溃,但我们持续发展。过去这30 年,这么快速地发展人家还老是说你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最主要还是拿现在西方的理论和制度来作为参照。在这种状况之下, 我们必须建立发展实际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这样才能够解释这个制度是在这个条件之下能够保证我们道路前进的制度, 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客观。

最近我常被说是乐观派, 但我不承认。我是客观派! 因为拿西方理论做参照, 它是悲观的, 只看问题。也有的只看机会, 不看问题, 这是乐观派, 而我是客观分析我们的问题在哪个地方, 机会在哪个地方, 然后在这个问题、这个机会下怎样尽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难, 抓住机会往前进, 希望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信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家的富强, 人民的幸福, 这个梦应该可以在我们这一代人实现。

林毅夫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200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现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