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EMBA2014春季开学第一课:第五届“诺奖得主中国行”上海交大站成功举行
时间:2014.06.18 来源:EMBA办公室【安泰EMBA讯】春去夏来,时光荏苒,2014年6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以沉静包容的姿态迎来了又一批满怀激情与憧憬的EMBA新同学。在徐汇校区新上院N100报告厅,经过简短隆重的2014春季EMBA开学典礼后,百年交大迎来了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宏观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资深教授拉尔斯·皮特·汉森(Lars Peter Hansen)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EMBA课程教授、上海交大现代金融研究所主任潘英丽,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煜辉教授,三位专家为新生们上了以“金融改革创新与风险防范”为主题的入学第一堂课。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节目主持人王牧笛主持本次活动。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时代周报》联合承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时代研究院学术支持,广发证券战略支持。
身为知名经济学家,交大安泰经管学院院长周林教授在致辞中说,上海交大成立于1896年,创学之初就非常重视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1901年,交大学生严复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一版,可见交大在经济学方面的深厚底蕴。他希望新生们通过本次经济学大家汉森教授的演讲,能进一步提升经济学知识,扩宽国际视野。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炳亮致辞中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始终站立于全国发展改革的潮头。今天能邀请汉森教授到上海来做演讲,也足以说明上海作为改革创新之城的重要地位。今年正值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恢复建院30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举办本次活动,也是为学院献礼。”
作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汉森教授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了在经济和金融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广义矩阵法”,即GMM(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论坛现场,汉森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成果“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他简述了不确定性理论的发展历史,并探讨了有关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以及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只有更好地理解每个个人对决策的影响以及决策受到的不确定性影响,才能制定出更好的政策。” 他表示。
汉森教授认为不确定性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来自于模型之外,是由于模型参数不完全带来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来自于模型之内,是由投资者和相关经济主体带来的不确定性,只有了解了这两大来源才能更好地进行投资。同时,他将不确定性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模型本身的风险,因为模型适用于未来事件的概率是未知的;二是模型本身的模糊性,因为对于多个模型能给到的信赖是未知的;三是模型本身设定的错误性,也是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因为模型自身的局限会对结果造成巨大影响。最后他总结到,经济学家并不能完全理解所有的事情,所以有时候用简单的解决之道去应对复杂的问题,可以降低更多的不确定性。
潘英丽教授分析了中国金融变局与趋势。她介绍了中国金融抑制政策的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低利率政策,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推进工业化战略;第二个特征是廉价资金的行政配置或产业倾斜。她表示,金融抑制政策对于助推工业化,促进渐进型经济改革的成功有着它的历史贡献,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随着60余年金融抑制政策的退出,未来中国应该努力推动股票市场制度改革,发展政府债券市场、促进经济转型,实现货币自由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
刘煜辉教授则解析了中国金融改革的逻辑。他表示,今天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脆弱性来自于政府配置资源权力过大所导致的严重的道德风险和债务失控。他认为,未来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深化金融组织体系的商业化改革;二是强化审慎监管体制和危机处置能力的改革;三是汇率弹性、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等要素领域的改革。
在活动的最后,汉森教授就交大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展开了主题交流与讨论,首次走进交大安泰EMBA开学典礼的 “第五届诺奖得主中国行上海交大站”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事实上,定期邀请世界级学者、专家前来讲学,举办大规模论坛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传统,为交大校友、社会各界与大师近距离交流和对话搭建了良好平台,也体现了交大安泰作为一流商学院的社会责任。随着交大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品牌效应的提升,学院的品牌活动也日益体现其影响力。迄今为止,交大安泰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诺奖中国行”论坛,继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2010年奥利弗·威廉姆森、2011年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2012年埃尔文·罗斯之后,拉尔斯·彼得·汉森教授主讲的第五届“诺奖得主中国行”再度引起了公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供稿:EMBA办公室 文 娇
责编:EMBA办公室 田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