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腿黄泥”行大道拳拳爱心报乡亲

时间:2008.01.16 来源:EMBA办公室

——记宜兴杨巷农民们的出息“儿子”蒋东良

编者按 24年前,一个连高中也没考上的农民子弟,身上沾着泥土,怀里揣着几百元钱,充满勇气来到大上海。他啃馒头、睡地铺,凭着自己的努力,拉开了乡下人到申城创业的序幕。24年后,他带领家乡6000多个农民兄弟闯荡大都市,让穷得叮当响的宜兴杨巷人捧上了金饭碗,并且走出国门,将分公司一路开到了阿联酋、菲律宾。本期上海交通大学EMBA校友风采系列报道将讲述宜兴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蒋东良的艰苦创业路。

那是一张憨厚朴实的面孔,初见蒋东良,无法将眼前这位一脸敦厚笑容的中年男子与创造如此辉煌业绩的企业家联系在一起。他的脸上,见不到一点商人气,更多的是一种儒雅、诚恳和谦虚。

“农村,我们的根基所在;农业,我们的生存依赖;农民,我们的父老乡亲。”如今在企业界叱咤风云的蒋东良,却始终不忘关心农村建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把希望的“种子”撒向广袤的田野。也许正是这种胸襟和气魄,成就了他今天的伟业。 

EMBA校友名片

编号:05人物:蒋东良当家:宜兴市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在校职务:上海交大EMBA06秋学员、上海交大校友会理事

乡亲们的出息“儿子”

蒋东良的家乡———杨巷,曾经是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宜兴的西伯利亚”的穷乡僻壤,因为有了蒋东良和他带领的一帮兄弟们,如今成为宜兴市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杨巷老百姓的银行存款这些年来是宜兴地区最高的。当地乡亲见到蒋东良,不喊他“蒋总”,仍习惯唤他“东良”,他们亲热地喊着,就像在唤自家出息了的儿子。

谁曾想,完全由一群泥腿子办起来的宜兴市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已在上海、北京、广州、新疆等地开设了17家分公司,甚至还开到了阿联酋、菲律宾;五度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12次获得上海市“白玉兰”奖、江苏省“扬子杯”奖,连续12年获得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领导小组授予的“优秀公司”称号;年产值超过十多亿元。

在工业设备安装这个行业大舞台上,蒋东良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问他凭什么能打拼出如此江山?他笑称:“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不管你做多大的事业,离不开一个‘人’字———人的思想观念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人的素质的提高,包括你自己怎样做好一个人,你怎样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逃学少年”自学成材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未来”———这是蒋东良积20多年企业经历所得到的人生感悟。

他说,自己是吃了苦头才知道不读书是不行的。年少时他常常为每一次侥幸逃课而沾沾自喜。中考落榜后,16岁的蒋东良去无锡城里当了一名泥瓦工。以为当泥瓦工只要有力气舍得吃苦就行,当他在建筑工地拿着施工图纸却根本看不懂时,才真正明白没有文化连打工都难。两年的泥瓦工生涯,使他萌发了强烈的愿望:要读书,要学知识

白天十个小时在工地砌砖,晚上两个小时雷打不动的学习。靠这样业余的补习,1984年,蒋东良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无锡建筑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工民建。此后,他又马不停蹄参加了工民建专业全国成人自学考试。当他在那所中专学校毕业时,他还收获了另一张文凭———工民建专业全国成人自学考试大专文凭。

1987年,怀揣文凭回到家乡宜兴杨巷建筑公司的蒋东良,承接了他生平第一个工程———常州铁合金厂的土建安装,工期90天。蒋东良利用所学知识,对图纸作了精心修改完善,克服了众多技术难题,工程80天不到就拿下来了。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他靠知识赢得的第一次成功。蒋东良回忆说,这是他第一次尝到知识带给他的好处。

“快乐学习”打造企业文化

知识带来财富,蒋东良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对一个企业来说,拥有了知识,才能洞悉事态走势,才能很好地把握创业方向,才能不断推陈出新。而拥有知识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习,对一个公司来说,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拥有比对手更强的学习能力。一个成功的公司是能够有效学习的公司,只有学习才能不断改革创新,公司才有发展前途。由此,宜安公司成为江苏省第一个设立人才发展基金的民营企业。

他常和手下的项目经理说,你们身家几千万、上亿元的人出去谈判,连电脑都不会用,怎么行啊!做标书,为什么人家一两天就能做出来,而你两三个月还做不出来?这就是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差距。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要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家,你不学习新知识,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家赚钱。“在我们公司,200个项目经理全部要求持有电脑上岗证,并能熟练地运用相关软件。”

对于一个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企业来讲,他从不避讳泥腿子的身份,但他因此也更加强调员工的学习,要让建筑企业也有文化的氛围。蒋东良提出了“快乐学习”的理念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改善基层农民文化素质低的状况。

公司把人才结构划分为管理层、技术核心层、高级技工层和普通操作层四个层面。前两年,公司在管理层和项目经理中开展了“健康证”、“电脑中级岗位证”、“英语初级证”和“学历证”等培训考核活动。

公司还投入120万元鼓励员工上网上学,还对参加各种业余学习的员工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员工只要拿到合格证书,不仅可以报销学费,还可以获得学习补贴。

针对员工分布广、路途远、工地分散、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公司采取流动学校的形式,请相关大专院校流动办班,上门施教,重点学习建设工程法规、项目管理、施工管理、工程规范、条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集中座谈、参观交流等形式,变一个人、一个班组、一个项目部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的知识和经验,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公司还创新了业绩考核体系,并开展各类先进的评价考核,设立了“和谐发展成就奖”、“质量管理贡献奖”、“现场管理贡献奖”、“爱心事业贡献奖”、“诚信发展贡献奖”、“持续发展贡献奖”、“创新贡献奖”、“贤内助”、“光荣父母”等奖项来激励员工。

个人价值理念:越给予越快乐 

成就不凡的蒋东良依然关注着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当年,我们两腿黄泥,从农村走出来;如今,我们用拳拳爱心,真诚地回报社会。”蒋东良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所有农民兄弟都能和我一样,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让农村人的生活都能和城里人一样,拥有较高的幸福指数。”

近年来,他把参与新农村建设当成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结对共建、资金扶持、培训农民等“输血”与“造血”并重的方式,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最近几年,宜安公司加大对农村家庭子女的招工力度,使杨巷黄家村70%%以上的青壮年走出农村:目前,该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了1.8万元。为了让村民喝上清洁的饮用水,公司一次性为农村安全饮用水安装捐资200万元;为了让村民吃到放心的食品,公司建成了三个省级三星级社区服务中心;为了保障村民的身体健康,公司每年上交村级收入都达120万元以上,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里老年人每月80元养老金的发放。

新农村建设不能光靠“输血”,究竟如何“造血”?蒋东良也是动了不少脑筋。他认为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为此采用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华西村、邀请农业专家来村授课,组织安装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使一部分农民成为眼界宽、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为了有力支持农民致富创业,宜安公司与江苏宜兴农村合作银行签定协议,划出80万元设立了“农村致富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免费为农民做担保。蒋东良的理念是,让农民真正地脱贫致富。

蒋东良认为,衡量一个公司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它的财务指标,更要看它财富的流向。公司为体现社会价值,专门设立了社会福利基金,并积极组织各种公益活动。近5年来,通过社会福利基金回报社会累计已达400多万元。如今,在宜安公司,最时尚的理念是多做好事,好事做的越多就越快乐。“富人不一定是贵人,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多的人带去快乐才是一个人真正成功的标志。”

蒋东良认为,成绩和荣誉只代表过去,重要的是现在和将来。放眼中国的建筑业、与全球的大承包商比较,还有不小的差距。在经营规模上不如苏北企业、在科学管理上不如外资企业、在技术装备上没法和国有大企业抗衡。为缩小差距,尽快做大做强企业,他将瞄准一流建筑企业,用他的学识和才干,去改造、去发展,驾驭宜兴安装,在新世纪发展的快车道上前进。              

——转载自:《新闻午报》2008-01-15 11:07:30□本报记者|张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