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行长的兴业方略 访兴业银行天津分行行长顾卫平

时间:2006.09.07 来源:EMBA办公室

【人物档案袋】顾卫平,1961年出生,现任兴业银行天津分行行长,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多年,曾任上海农学院经济系副主任、副教授,在经济和金融理论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功底,公开发表论文多篇。1997年调到兴业银行工作,曾任上海分行综合部总经理、营业部总经理、分行副行长等职。2004年调任天津分行行长,具有丰富的银行从业经验。

本组撰文记者吕涛沈盖古/城市快报  本组摄影杜海杜建雄 /城市快报

2003年5月27日,兴业银行天津分行正式开业,两年半的时间,兴业逐渐走入了天津人的视野。在银行林立、金融业发达的天津,兴业银行应该算是个“迟到者”,不过这位“迟到者”这两年利用后发制人的策略弥补了迟到的劣势。存款规模达到近88亿元人民币,贷款规模将近65亿元人民币,2005年累计实现利润1亿3千万元。在业内人士的眼中,这一组数字是惊人的,在惊讶的同时,业内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兴业银行天津分行的当家人——顾卫平。

来得晚不如来得巧                 

来津任职之前,顾卫平是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并在上海交大EMBA班就读,有人说,他是位“海派”(这里指上海风格)行长。不过顾卫平的简历显示,他之前曾在天津求学,所以这次来津任职,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回归。对于这段经历,顾卫平说:“从天津到上海,再从上海到天津,这20年来我和津沪两个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兴业银行天津分行员工的眼中,他们的顾行长是个深谙经营之道且十分精明的“掌柜”。这位精明的“掌柜”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管理知识和天赐的地域情缘,使得兴业这家进津较晚的银行成功地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超速扩张。

顾卫平说,别人总说兴业进天津晚,但我一直认为,尽管我们来得晚,但是来得晚不如来得巧,我们赶上了天津发展最好的时期。兴业银行在天津取得成功有两大原因。一是坚决贯彻了总行经营方针和发展战略,二是主动融入了天津社会。进入天津两年半来,兴业银行参与了很多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为天津地铁一号线工程提供了3亿元贷款;与国家开发银行联手为威乌高速公路融资提供了4亿元贷款;为津滨轻轨、海河开发各提供了2亿元贷款……此外,兴业还全力支持天津钢管公司、天津铁厂、天津医药集团、金耀集团、中新药业等一批优质客户。今年,又和国家开发银行、华苑产业园区联合,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目前已经提供了7000多万元的贷款。

开放前夜的“危”与“机”                

兴业在津的成功,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顾卫平在津的成功。不过面对成绩,顾卫平始终不愿把自己放在前面,他说:“我个人最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在记者这次对顾卫平的采访中,他谈到最多的还是银行的经营之道,或许在英雄和学者之间,他更乐于选择后者。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到今年年底,我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                 

对于这个问题,顾卫平想得很多。“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比较,确实还有很多劣势。比如说,兴业银行规模相对比较小,在天津市场,工、农、中、建大家都知道,讲兴业大家可能未必知道。这说明我们的品牌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另外,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是很足,一些管理技术,包括风险管理、IT技术还比较薄弱。还有就是,我们的中间业务收入都比较低,这其实不是我们兴业银行一家的短处,中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这个短板。”谈到外资银行,顾卫平这样说道。

虽然有危机感,但顾卫平还是对今后的前景比较乐观。“中资金融机构其实也有很多的优势。我们经营了这么多年,打下了五个基础,那就是客户基础、业务基础、管理基础、人才基础和文化基础,而这些都是外资银行无法比拟的,这些基础也将给我们创造很多机会。”

银行转型大势所趋                

危机也好,机遇也罢,顾卫平认为,现在中资银行如何解决好业务转型才是关键,因为转型是大势所趋。

顾卫平说,银行转型总体来说有两大块,一是业务,二是管理。如何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是银行业转型的焦点,也是兴业发展的重点。兴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总品牌叫“自然人生”,2005年,“自然人生”获得了中国2005年最新创新品牌。2005年9月,兴业银行推出了以“自然人生”为品牌的家庭理财卡,这张卡是国内首套家庭系列理财卡。家庭理财卡共有七大特色功能:多币种、多账户、本外币、定活期、万利宝、基金、各类理财专户集于一卡,实现资产管理智能化。对此,顾卫平感觉非常骄傲,因为他认为银行必须有自己的品牌,而这点兴业做到了。

说到管理转型,顾卫平认为,银行的管理转型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同时在有限的资本约束条件下,实现盈利最大化。“在这个转型过程当中,兴业早就采取了措施。一个是我们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2003年,我们引进了香港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三个外资战略股东,三个战略股东目前拥有兴业银行的股份是24.98%,这为兴业日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塑信用一通百通 如何服务好中小企业是目前摆在各商业银行面前的共性难题,此次对顾卫平的采访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问题。对于中小企业,顾卫平有一套独特的理论,而在他看来,与解决中小企业服务这个问题相比,建设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则更为重要。因为信用问题解决了,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顾行长说:“中小企业发展这两年面临了很多的困难,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从金融的角度来说,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是缺资金,融资难。我认为社会首先要扭转对中小企业的偏见。中小企业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从我们的新增GDP,还是从我们的税收,包括我们的就业,外贸出口等等方面,中小企业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银行为什么不愿意或者说害怕与中小企业打交道呢?有一个客观现实摆在眼前,就是一些中小企业诚信确实存在问题。正是如此,社会上才会形成中小企业等于信用不好的观念。我认为,中小企业要摆脱目前的窘境,首先要解决管理不规范、财务核算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银行和企业合作,需要企业信息的透明,反之,如果信息不透明,银行就没法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他说。

谈到信用问题,顾卫平总有说不完的话。“不仅中小企业,信用问题其实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比如我们的证券市场,这两年频繁出现黑洞、黑幕交易,今天发了股票,明年就ST了,后年就PT了,这何谈诚信?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点位上,建立一个很好的信用体系已经刻不容缓。行政执法固然可以管理不守诚信的行为,但这始终是种道德约束,其实,信用约束对于市场的推动往往更有力度。我们建立征信体系后,如果某个企业有违反社会道德、违反规章法律,银行根据企业的记录,就会谨慎甚至不放贷款。反之,信用记录好的企业,也许银行会争着找你放贷。”

顾卫平最后说:“现在很多的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种力量都在建立一些各种层次的社会担保体系,包括担保公司等等,这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这个问题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政府、企业、银行、社会的中介服务要形成这样一种合力,共同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

——摘自《城市快报》2006年3月13日“高端访问”栏目

(编者注:顾卫平,上海交通大学EMBA 2003春1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