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EMBA读书俱乐部分享活动《乡村里的中国》纪录电影首场内部点映完美落幕

时间:2014.04.22来源:EMBA办公室

甘地曾经说过:“就物质生活而言,我们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们的村庄。” 在当下社会物质极大繁荣、乡村日益城镇化的洪流中,那群在乡村里的农人正在经历怎样的时代困惑?他们又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坚守纯真与善良?这一切,都在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中有了最真实的呈现。

2014年4月17日晚,这部被央视评价为“一部真正为农民说真话的电影”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安泰演讲厅进行首场内部点映。本片导演,著名摄影记者、摄影家焦波携主创团队出席了本次活动,与近300名观众一起观影,并互动分享了他们在拍摄时的所感所获以及背后的故事。活动由交大EMBA读书俱乐部主办,季风书园协办,由交大EMBA读书俱乐部会长、季风书园总经理于淼主持。

焦波导演带领5位平均年龄不满21岁的年轻团队深入大山,其中一位是他收养六名汶川地震孤儿中的老大北川,在此片中担任摄像。373天的拍摄,6个人,拍摄了超过1000小时的素材,最终成就了这部近2小时的纪录电影。焦波导演表示:“我的团队我都称他们为‘孩子’。拍摄这个纪录片时,我们没有一个字的剧本,没有一个字的策划。我们用坚持拍摄出了这部电影,也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认可。希望观众朋友能通过观影,了解我们对中国农民的兄弟亲情,对乡村土地的深厚眷念。”

“乡村里的中国”是一个大命题,焦波导演选择将镜头对准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这个小村庄。就如央视《新闻周刊》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对本片发表的评论,“面对大中国,焦波们的镜头对准了一个小小的村庄。中国很大,如果都用大词汇和大场景去记录她,中国不会真实。但走到每一个细部,真实的记录,这一切的‘小’拼接在一起,就会构成中国更真实的面貌。小的是美好的,小的才是大的,小处才更加真实。”

在与当地农人朝夕相处中,他跟他的团队用镜头凝神关注着每一个精致的生命,在寻找真实乡村的路上踽踽独行。电影呈现的不仅仅是老农的单纯,农二代的困惑,邻里的争端,打工者的无可奈何,杜深忠、张自恩、杜滨才这些也不仅仅是片中三条纪录主线主人公的名字,它所展现的是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

影片结束之后,安泰演讲厅将持续近一分钟的掌声献给了摄制组,也献给了这群用脚丈量乡土,用双手留存价值的中国农人。交大安泰EMBA首届校友、上海捷邻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李尉在互动交流中表示,面对纪录片在中国还只是小众艺术的尴尬,他呼吁更多的EMBA学生能加入到对于《乡村里的中国》,对于纪录电影的支持中来。让这群深扎土地的艺术者,有更好的平台展现自己的作品。

作为近几年中国纪实影片中的一部杰作,《乡村里的中国》频频赢得业界认可,获得了包括中央新影集团年度作品大奖、第三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十五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奖、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年度作品大奖等诸多奖项。

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以多元的交流为内容,本次点映活动是交大EMBA读书俱乐部继《罗马人的故事》读书分享会后,为交大安泰EMBA同学以及社会各界热爱文化人士提供的又一次文化盛宴。谈古论今,以文会友,交大EMBA读书俱乐部更多精彩活动敬请期待。

供稿:EMBA办公室  文 娇
责编:EMBA办公室  田巧云

  • 于淼主持电影点映活动 

  • 焦波导演分享拍摄感悟 

  • 焦波导演带领拍摄团队与观众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