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安泰EMBA08级张桓等学员创业成就在《解放日报》头版报道
时间:2010.12.20 来源:EMBA办公室编者按:一片普普通通的农田,为什么变身为一个 “朝阳产业”?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人才是上海的“第一资源”。 上海的人才状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人才优势在削弱,另一方面,转型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捉襟见肘。上海要建设“四个中心”,要着力调结构,都急需大批与之适应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是数量大,二是结构新,我们既有的人才队伍,不足以支撑转型的需求,我们要把人才问题,看作头等大事,看作上海真正的竞争力来抓紧抓实。 人才是个广泛的概念。我们所说的人才,不仅是指科技人才,还是指那种堪以创新、创业的人才。上海人打工意识强,善于做“白领”,这本不是坏事。然而,如果不敢冒风险,不善于创业,安于做一个“高管”,一句话,“首领”意识弱,那就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缺陷了。像张桓这样年薪已达百万的青年,勇于下海当“老板”,勇于创业自己做“首领”,这种精神,在上海青年中仍然不多,所以值得提倡、值得呼唤——上海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的未来在于创新,尤其在于创业。创业出人才,而创业人才,恰恰是我们上海最缺少的“第一资源”。 “MA001、ALQC01、ALBC09……”清晨,崇明向化镇的数字化有机农场里,大学生牛海建详细记录最新数据。“这是地块和种植的小青菜、小白菜的编号。”农场创始人张桓介绍,“这些编号是它们的唯一‘身份证’,全过程记录了蔬菜的施种、施肥、浇灌、除虫和采摘。”目前,这套标准化、数字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申请科技项目,“有望很快敲定几千万元的融资。”站在田头,张桓兴奋不已。 书生模样的张桓,可不是普通“泥腿子”。做了10多年IT高管、年薪百万的他,始终怀揣创业梦。一次,妻子抱怨买菜麻烦又无法保证卫生安全的感叹,激发了张桓的灵感:“父母老家在崇明,何不到生态岛上种生态蔬菜,市场前景肯定好。” 都知道“种田不赚钱”,传统农业“两高一低”——风险高、成本高、效益低。但张桓相信:有新理念、新技术,传统农业也能成为朝阳产业,“让蔬菜也像工业产品一样有品牌;建立标准化生产模式;办物流,产销对接,避免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为了让蓝图落地,张桓拉上了EM-BA同学、搞工业的高春茂和搞化工的邱建新,共同投资800多万元上岛拓荒。全国首家数字化有机农场 “一亩田”,就此成立。 初捧“泥饭碗”,难题“一箩筐”。千辛万苦找地、租地,300亩的农场开种伊始,就碰上了人才难题。有机种植,需要特别的技术人才。引进科技人员,因担心前途请不来。附近老农愿意来,却对有机种植不明就里;数字化农场,需要及时上传蔬菜种植的各种数据,以便客户通过网站查询。农场地处偏远农村,张桓他们只能在田头用3G无线上网卡上网…… 县农业部门获悉后,主动对接:派农科人员蹲点指导有机种植、病虫害防治;帮助采购有机农资,解决农资补贴等;县农委、科委又协调将互联网延伸到了农场田头。“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考虑对农场给予一定成本补贴。”张桓说,“这将给农场注入更多活力。” 不久前,“一亩田”正式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经过近一年“试路”,农场已有100多名员工,这些“农夫”中50%以上是大学生,他们从事品牌推广、商业营销、客户服务及技术维护等“时尚工种”,“这在传统农业中,是无法想象的。”张桓说道。 与此同时,农场会员已达2000多名,在全市500多个社区服务客户累计2万多名。月销售额也从零开始,每月以超过10%的速度上升,目前已达100多万元,总销售额近千万元。“纽约的‘新鲜配送’(FreshDirect)在线百货公司,是蔬菜直销的成功范例,客户做到了30多万名,年销售额3亿多美元。”张桓有信心,“跨过了盈利平衡点,农场将进入更快的发展期,月销售额很快将达四五百万元。” 这几天,张桓他们正在洽谈签约另一块土地,准备着走进静安、徐汇等中心城区的更多社区,让产销双方直接见面。而在他们的规划中,未来两三年,“一亩田”还将在全国布局两三个种植基地、开设销售分公司。 《解放日报》12月19日头版报道,详情请点击: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12/19/content_47700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