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安泰EMBA校友张桓:“科技农民梦”照进现实 《新闻晚报》
时间:2012.12.19 来源:EMBA办公室【安泰EMBA讯】2012年12月13日,新闻晚报独家策划了“商学院人物启示录”,作为交大安泰EMBA校友、一亩田有机农场的创始人之一,张桓就一亩田的创立、赢利模式及当下的消费观做了详细的解读。 全文如下: 绝大多数年轻白领都有归隐田园的想法,但付诸实践或折戟沉沙的人不在少数。一亩田有机农场自2009年诞生,短短四年实现赢利。从创业点子到蓝图实现,农场创始人张桓认为,产业政策的支持,“服务客户”的商业模式,是创业成功的两大基础。 数字化有机农场诞生记 奔波在大都市的年轻人,都有一个“采菊东篱下”的田园梦,不过鲜有人将这样的梦想付诸实践,张桓是个例外。在外企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后,张桓一直在思考:在未来的某一天,要对自己进行评估时,可以为“实践梦想”打多少分?自己正在从事的信息产业,与骨子里洋溢的乡土情结有没有结合的可能? 朋友们聚在一起,也常常讨论,国内信息产业对农业嫁接的空白。直到参与了“企业盈利模式大赛”,张桓的数字化有机农场从概念逐渐成形。他坚信:有新理念、新技术,传统农业也能成为朝阳产业,蔬菜也可以像工业产品一样有品牌,标准化生产绿色健康蔬果,借助物流实现产销对接,避免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在交大读EMBA期间,张桓和同样有田园农民梦的高春茂和邱建新一拍即合,三人共同投资800多万元上崇明岛拓荒。全国首家数字化有机农场“一亩田”,应运而生。 从2009年到崇明看地、规划种植面积,到去年为止,“一亩田有机农场”首度实现盈利。 产业政策助跑现代化农庄 一亩田有机农场诞生后的第二年,正式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张桓介绍,目前在农场中工作的员工50%以上是大学生,他们从事品牌推广、商业营销、客户服务及技术维护等工作,与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运作截然不同。 在E-farm概念的支持下,通过分析客户群体的消费习惯、历年不同农产品的市场消费率,有效指导农庄生产。如农场正计划种植明年3月上市的产品,e-farm系统会拿出历年3月份客户消费不同农产品的比例,分析明年3月各农产品的需求量,再制定各类农产品该种植的面积。“从记录数据、分析走势,到指导农庄制定生产计划,我相信企业运作的时间越长,解决‘产销匹配’的能力就会越强。” 相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有机农场的行业性、产品的阶段性决定了一亩田输出管理/软件服务的模式。当前,一亩田以大本营(崇明)为基地,与周边城市合作推广“农庄托管”概念。如与苏州、南京等地的农庄合作,派遣项目经理实施种植监管,通过半年-一年运作,外地的农庄逐渐变成小规模的“一亩田”。 无论是一亩田,还是多利农庄,长期会员都只有几千人。在拥有两千多万常住人口的上海,一亩田看似还有足够多的上升空间,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农庄的阶段计划是根据种植能力来定的,按照现有1050亩地的种植能力,固定年产量约700万斤,去除成本最多实现1亿产值。分摊到每个成会身上,现有种植能力匹配的会员约为7000-8000名。 “按照最大扩张速度,一年翻一番,会员也就一万六千名。 ”张桓并不认同盲目吸收会员的运作,他相信有机农业是一项长期事业,只要有耐心,十年二十年下来,现代化农庄一定会赢得发展。 集约式消费观迟早会普及 每天吃上十几元一斤的蔬菜,对普通白领来说这样的消费观实在有点超前。未来呢?张桓想起十几年前刚刚开始工作,买了一桶纯净水,为此母亲狠狠训斥了他一顿。在母亲的观念里,花30几元钱买来的这几升水,和一吨才几元钱的自来水烧出来的味道差别不大。时隔几年,饮用净化过的水早已普及。 用张桓的话来说,很难预设思想进化的速度,再过几年人们的消费观念会如何改变,一定出人意料。 张桓算了一笔账,在他的农场里,除了土地租金、种植物成本,最大的投入应该是人工成本。 “有机种植的特点是,除草、防虫防灾的工作都需要人工,光靠技术手段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人工费用高于其他费用,蔬菜价格高于肉禽类,这些在西方社会现代农场里正常的现象,正逐渐被引入国内消费市场。张桓肯定地说,粗放式消费到集约式消费的变化,将是必然。在德国的餐厅,顾客会把点的饮食全部吃完,甚至一点不剩。如果客人点餐超过消费人数的量,服务员会善意地提醒:够了。未来,预约消费有机蔬菜也许会成为每家每户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幕。 |
文章来源:新闻晚报 |
链接如下: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2-12/13/content_93793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