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做客上海交大EMBA名家论坛 时间:2009.06.16 来源:EMBA办公室

从最初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到《山居笔记》、《千年一叹》,“余秋雨”这个名字似乎就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散文中那种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探访与思考,留给了人们心灵的震撼。2009年6月12日,为庆祝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成立91周年而来的余秋雨先生,走上EMBA名家论坛,为安泰师生带来题为《中华文化与社会责任》的文化盛宴。论坛由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教授主持。

中华文化意义的追寻与思考                

整堂讲座从茫茫五千年前开始,在余教授丰富的知识,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梳理中,中国文化发展变化的步子逐步向听众走来。

余秋雨先生力求用一种简明的思路为我们讲述中国文化,演讲旁征博引,妙趣不断,他首先对文化做出了自己的定义和解释,而后用几个时间点勾勒出了中国文化的粗略线条,最终,用精湛的语言概括了中华文明不灭的原因及其弊端之所在,并对交大师生们发出了自己的殷殷期望。

中华文化的特征与不足               

余秋雨先生对于中华文明文化的特征分析也可谓精当绝妙。他认为中华文明首要特征是“不好远征”。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农耕文明”决定着我们有着坚守家园、“不想远征”的思维特征,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社会构架。

中华文明“不求极端”。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究在两极之间寻找一个平和点,使事物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文化对于世界和平发展来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中华文明第三个特征是“讲究有序”。从各种科举、郡县制等程序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的管理秩序都是有条有理。

当然中国人也有着自身的缺憾,如“对公共空间缺少认知”、“不在乎真假”以及“缺乏创新”等,需要我们不断地增强认识、去弥补。

文明的传承,我们的责任               

德国的哲学家康德曾为知识分子概括过一个标准:有勇气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这句话被余秋雨先生最后用来勉励中国的年轻一代,尤其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他指出,这是欧洲知识分子的核心品质,也是西方文明在近代时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之所在,相比之下,中国的人文学者过多的是情绪的表达,喜欢在一些细枝末节上面争论不休,而缺乏在公共空间运用理性的勇气。

“因为我们的存在,让我们的公共空间增加更多的理性因素,我们就能成为了不起的知识人。”余秋雨先生以此作为讲演的结束语和对聆听学子的最后期望,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看一本好书是在和一个优秀的灵魂对话,那么听一场有益的讲座就是在和深刻的头脑在面对面交流。上海交大EMBA在邀请著名企业家、管理学泰斗举办经管类讲座的同时,特别开设系列艺术讲座,为交大师生送来高雅的艺术精神盛宴。余秋雨先生的言辞切近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文化现象,也热切地表达着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关注、反思与期待。让我们在困惑迷雾中清醒,在热闹与喧哗中深思,追寻文化的意义——这个让我们永远向往的目标会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反视自身向前发展,让文化真正地为人类凸现它最珍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