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先生作客上海交大EMBA名家论坛 时间:2008.05.12 来源:EMBA办公室

经历二十多年的磨炼与实践,中国企业界催生了一浪又一浪的领袖人物。从起初由田间走出的第一代,到现在一张张明星化的总裁脸,中国企业家走过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实践之路,也造就了不平凡的中国企业家精神与信仰。5月10日晚,《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先生作客上海交大EMBA名家论坛,从“当代中国企业家的驱动力及其转型”角度解读“中国企业家信仰”。论坛由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徐飞教授主持。

秦朔先生以记者的敏感与灵感,聆听、回顾、思考改革开放三十年,并将中国创业型企业家的信仰总结为三类:机会信仰、奋斗信仰和成就信仰。改革开放初期,全民所有制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大概是81%,集体所有制占19%,加起来是100%。在封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这时候许多企业家发现机会并利用机会,创造了第一笔财富。随着市场的发展,中国企业家们在一个较为公平市场上去竞争,他们凭借个人奋斗,成就一片天地。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企业、企业家,尽管遇到众多挑战,但是我对他们非常有信心,因为他们的投入和付出是全球罕见的,他们的奋斗精神令人尊敬。抓住机会、拼搏奋斗之后,便产生了成就信仰。中国人有着很强的成功欲,追求个人财富和企业财富的最大化是“成就信仰”的一种表现方式。

三类企业家实际表征了中国过往三十年的流尽岁月,企业家奋斗轨迹的三部曲。随着国际化、市场化的加剧发展,企业的盈利模式及企业家转型势在必行。秦朔先生用最为简单的“真”、“善”、“美”为企业家指出了转型方向。

企业如何持续发展?首先要有诚信,即“真”。要求公司在商德、信用、公司治理上不投机,不虚假,财务、管理公开、透明、真实。“善”是指公司对于经济利益及利益相关者要有责任意识。“美”是指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中追求完美。秦朔先生以“万科的王石”、“中国平安”等实际案例分析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发展壮大的关系,他认为:当代企业家的驱动力和信仰能够实现向高能力、高价值,以及高能力与高价值结合起来的高贡献方向转型甚至超越。

秦朔先生以著名雕塑《中空雨衣》作总结,他说:“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极其巨大的雕塑,写满了征战攻击,但是雨衣的里面,人却消失了。我希望中国企业家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和企业的驱动过程向着更高的方向追求与发展。”

论坛最后,徐飞教授对秦朔先生的演讲作了精彩点评,并对商学院的学子提出从“物质境界”追求迈向“精神境界”、“灵魂境界”更高追求的殷切期望。